《易经》观三国解读现代家庭教育上的好心办坏事
作者:肖鸥 栏目:生活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7-05-12 12:40
《易经》思维学习《三国》解读现代家庭教育上的好心办坏事
张老师:感t觉好久没有和家人们一起交流学习了。家人们,有没有好的话题。
我最近在学习《三国》。
当中,会有一些浅显的收获——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刘老师: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真的是太重要了。
我们翻开历史书,去每个朝代的更替兴衰。
去看,观察。
基本有一个共同的变化规律。
严老师M6:先强后弱。
张老师:严老师,了不起!是的,就是这个变化规律。
那这个变化规律当中,君王是最关键之人。
良才将相,什么时间都不缺少,一切都是看君王会不会识人,知人,用人。
那这个变化规律中,
有几点,会让我们有所思考。
一,为什么是先强后弱,按照生活质量和教育条件来讲,后面的君王应该更加优秀才对。
这个问题,我们搞明白了,我们基本就能明白真正的教育之脉。
每位家人,都要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打出来。
严老师M6:没有经历过苦难,不能传承。
厦门心妈M6M1:生活中挫折少了,要经历的困难少了。
茂名-铃妈M8:安逸的生活过久了。
任老师G7:越到后面的人只知道享受,而忘记前人的经历与奋斗。
周老师M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温州柳子扬妈G2:太安逸了,没有危机感。
张老师:那我们一起来整理下我们各自的观点。
首先:物质条件与教育的关系。我们当下家庭的教育环境,有没有与这些帝王家的教育环境,有些相似。
整个中国的家庭情况,都是处于这种情况。
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之前不知好多少倍。
那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吗?
好像是越来越难。
柳州然妈G9:现在的孩子是为父母学习。
张老师:这就是有形与无物,物质反而滋养人的欲望,浮躁之性,还有享受。
中国文化当中,真正的传统,是一代一代去积累。
而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刚好是反的。
是让后代,一代一代去耗散,享用。
这是一个错误。
二,生活圈子,环境。
开始强的时候,是因为前辈们,真枪实弹,枪林箭雨地打下来的。
这当中,所有的困难,挫折及生死,都要自己去承担。
也就是大家长教育我们的,成才之路上的风雨。
没有风雨,没有经历,自然没有经验,勇气和强大的内心。
厦门心妈M6M1:是的,物质滋养了懒惰。
张老师:挫折从哪里来?
只有每个人,去完成一件事情,就会遇到问题。
我们现在的孩子,缺失的,正是这些。
看看我们各自的家庭教育模式,大部分,都是一对一的教育方式。
一件事情,从开始到最后,基本都原原本本告诉孩子,怎么去做。
这是保姆式,傻瓜式的教育方式。
真正的教育方式,是《易经》的贲卦。
化育,以点化面,以点通全。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唐老师M12:是的,现在的孩子父母包办的太多。
自己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机会几乎没有了。
潘老师G9:一切都给安排好了。
柳州然妈G9:我需要反观自已的家庭教育方式。
张老师: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我们要点化,画龙点睛而已。
切不可把我们思想,风格全盘给到我们的孩子。
这是在做“缺德”的事情。
河南通爸G5G1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
张老师:一个人,没有思考能力,完全像个机器一样,将来他怎么经营自己的生活。
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好心办坏事。
很多时候,父母都在办着“坏事”。
结果,自己完全不清楚自己在犯错。
这是第二条,风雨。
第三,真正的生活环境。
我想,很多妈妈们在看历史剧或者历史书的时候,当一个君王昏庸无能的表现时,我们就会说,真是该死,为什么那么容易听信奸臣,坑害忠良。
反正是,我们都比他清醒。
哈哈,那试一下,把自己放到君王的那个位子上,我们会怎么办,
或者,把这种情形放在我们生活中,
其实,我们也天天在犯错。
在生活中,我们相信什么人?
亲人,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朋友,
另外,大部分还有一个特点,永远喜欢听好听的...
所以,在三国前,东汉末期的这段时间,所有的皇帝都喜欢一种人,叫做宦官。
为什么皇帝喜欢他们呢?
因为,宦官和小皇帝从小一起生活,长大。
宦官喜欢巴结上面人,喜欢说好听的,另外,宦官比较听话。
没办法,因为生活圈子所决定。
那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后世的皇子当了皇帝后,成为了无能之君。
因为,从小就没有经历过,没有人教他,在生活中如何做判断,如何做决定。
那我们如何来教育孩子,给到他们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是不是很清楚。
在家庭中,孩子再小,也是家庭一员,尽量让孩子参与每件家庭事情当中来。
从小,让他们看看爸爸和妈妈是怎么商量事情,最终,爸爸是怎么拍板的。
现在不是啊,大部分看到是妈妈在拍板......
男孩子一看,算了,将来听老婆的话吧......这还好了,
如果是女孩子,才麻烦,“害死”别人一家人。
好的,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
教育当中的环境,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
李老师:身边最亲的人,也是最易坏事的人。宦,患也。
厦门心妈M6M1:身边人往往是阻力最大的。以史为鉴,这正是我们倡导学经明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