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商业

“一带一路”十周年系列访谈|专访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

作者:谷小金    栏目:商业    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3-05-27 10:03   阅读量:7387   

十年树木。“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9月正式提出以来,今年恰逢十周年。

十年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贸易方面,2013年到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8%。

站在新起点,展望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驱动力何在?围绕上述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日对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进行了专访。

“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发展导向

《21世纪》:您如何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的深刻内涵?

李向阳:如何定义“一带一路”?围绕“一带一路”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这些问题在中国学术界目前尚没有形成共识。

从学理化层面界定,我认为“一带一路”是新型的、发展导向型的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是备受国际社会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从其目标和功能来衡量,“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21世纪》:相较于现有的WTO、FTA等国际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有何鲜明特点或者区别?

李向阳:“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国际合作机制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发展导向而不是规则导向。“一带一路”倡议是先有合作后有规则,是一种发展导向的区域合作机制,这是其最核心的特点。“一带一路”起步阶段没有门槛,以促进共同发展为目标,发展导向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区域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的区域性与其具有的开放性并不冲突。所有多边合作机制的初级阶段都是区域性质的。在经济学中,区域主义对应多边主义。如果区域主义是开放的,将成为多边主义的垫脚石,如果是封闭的,则会成为绊脚石。区域主义是否和多边主义冲突,取决于开放的机制和理念。

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需要提供公共产品,需要与自身国力相匹配,否则会出现“战略透支”的困境。所以,从可行性角度,“一带一路”从区域出发,有区域性又兼具开放性,区域主义特性与多边主义特性是统一的,未来的目标是多边主义。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趋势

《21世纪》:回顾过去十年,您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果?

李向阳:总结过去十年,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五个方面。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截至目前,中国已和超150个国家和超30个国际组织签署超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体现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社会认可度。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国方案。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多是规则导向,而“一带一路”倡议是发展导向。发展导向相较规则导向是一种超越和补充,为最不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机会。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一带一路”倡议是一种全方位的开放,推动了新亚欧大陆桥建设和中欧班列的蓬勃发展,为中国中西部内陆地区提供了新的开放通道和开放机遇,同时也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实现更高程度的开放提供了空间。

第四,“一带一路”倡议自六周年开启新的发展阶段。2018年“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第五,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拉动贸易、投资往来,成为“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抓手,这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夯实了基础。

《21世纪》:能否展开谈谈为何“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重要的成果体现?

李向阳: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从初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的升级过程,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内生发展需要。同时,为应对外部挑战和国际社会存在的质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21世纪》:2023年5月18日至5月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峰会期间,中国同中亚五国围绕“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中亚五国倡议和发展战略对接”等达成系列合作共识。请问,您如何看待中亚国家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以及合作前景?

李向阳: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的共建国。未来,中国和中亚国家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持续深化。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亚国家是中国周边重要邻国,而周边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起步或者说奠基的关键,如果周边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不积极或者面临阻力,那么“一带一路”倡议很难从中国周边延伸、辐射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因此,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轫之地,中亚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运输通道来看,中亚五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六大经济走廊中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和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建设意义重大。

全球最大消费市场将为“一带一路”打下基础

《21世纪》:展望未来十年,您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会呈现出什么趋势?

李向阳:“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不会变,实现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1世纪》:在这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李向阳: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一带一路”发展面临三重挑战。其一,短期内,全球经济增速放慢,由此引发的全球债务风险,将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造成影响。其二,西方国家推出的一系列机制安排,包括欧盟推出的“全球门户”计划、G7推出的全球基建计划等,试图对冲“一带一路”倡议,这也带来一定挑战。其三,近年来,全球经济合作的安全化趋势日益严重,经济民族主义趋势明显,西方国家在制定全球规则和秩序的时候把中国排除在外,企业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效率优先。基于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面临新挑战,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21世纪》:那又有何机遇呢?

李向阳:从国际形势来看,国际格局“东升西降”趋势日益显著。未来十年,发展中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可能超50%,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对于国际秩序、全球治理的诉求将迎来新的面貌。“一带一路”倡议 适应了这一全球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共建国的主体是发展中国家,遵循的发展导向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机遇。

从中国自身发展来看,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未来十年,如果能保持稳步的经济增长速度,中国有望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最终消费市场。我不强调经济总量,从大国崛起或者说参与全球治理和全球规则制定的重要性来看,一个国家的影响力更多取决于其所具有的市场规模,取决于能够为世界提供多大的出口市场,也就是取决于自身的进口规模有多大。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最终消费市场,这将为“一带一路”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是重要驱动力

《21世纪》:具体到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您有何看法?

李向阳: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涉及可行性的问题。

怎么实现高标准?在“一带一路”初级阶段,发展导向不强调规则先行。随着合作的深化,需要完善规则和机制安排,促进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同步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看,路径的选择仍取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并非单纯的对外援助或者商业合作。如何让经济与外交有机融合,让外交目标服务于经济,经济目标服务于外交?这是大国崛起必须探索的一条道路。

这就涉及到正确义利观。“义”是国家层面追求的提升软实力,“利”是企业层面追求的获取投资收益。“一带一路”发展要兼顾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才有可能真正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政府如何用市场化原则引导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同时兼顾企业经济收益,这是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难点之一。

《21世纪》:在多重因素叠加下,您如何看待未来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李向阳:未来一个时期,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两个新的驱动力在于机制化建设和经济走廊建设。

首先,推动“一带一路”机制化即“软联通”,这是未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机制化建设,完善国家层面国与国之间的有法律约束的合作协议、企业层面的技术标准和行业标准,以及通关、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规则等,这将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深化经济走廊建设是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以运输通道为主的建设只是第一步。未来,围绕运输线完善产业布局,引入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规则,推动沿线各国的政策协调,不断深化经济走廊建设,这是构建新型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过程,是得以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

新的时期,新的阶段,机制化建设和深化经济走廊建设必须作为新的驱动力,这将为“一带一路”合作提供一个经济意义上的微观基础。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