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答21记者: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作者:叶知秋 栏目:新闻 来源:证券之星 发布时间:2023-05-24 10:10
5月20日至23日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面对世界科技创新的新秩序面临重构,如何为“一带一路”贡献新思路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与会专家们聚焦的话题。
当前,“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为各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在各方的努力下,“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累计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已经签署了合作文件。
5月22日,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焦念志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了他所牵头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并谈及该计划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另外,对于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该如何建立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焦念志表示,下一阶段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在更深层次上进行推进,并在全球共识的基础上提出“合情、合理、合法”的中国方案。
当前,软件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变得越发重要。对此,焦念志表示,软件建设是对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的应对,进行科技外交能为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提供科技支撑。
“一带一路”取得长足进展
《21世纪》:对于下一个阶段共建“一带一路”,你认为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焦念志:“一带一路”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到现在为止发展已有十年的时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命题下,肯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很多都在摸索着往前发展。
对于下一阶段“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受到了众多国家赞成并参与。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提升,进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共识,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国家参与,更多的人愿意为此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然后在深层次上进一步推进,这一定要有“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拿出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案,首先“合情”需要符合中国的国情;其次“合理”很重要,作为科学家要有担当,方案要符合它的科学原理,把过程机制搞清楚,让大家明白这样做是对的;然后要有一个好的前景,即“合法”要符合国际法例,以海洋领域为例,要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形成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
《21世纪》:你牵头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对于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转型起到怎样的作用?
焦念志:“海洋负排放”这个词大家不一定熟悉,它是相对于排放而言的,负排放就等于在碳排放时就实现了碳浓缩。碳中和是我们国家的一项战略,同时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共识。当前全球形势错综复杂,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全球各国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地区,都有共识,这也是为数不多的领域之一。
在这个领域里,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作用,提出符合国际共识的中国方案。现在,我们正在负责海洋负排放国际战略计划,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建立符合国际海洋公约的方法技术,并形成规范。所以我们要推出国际标准,若有国际标准大家都可以来做了。这样的话,气候变化就成了一件大家都在做的事。由中国发起,由国际同行和世界各国来响应,这样就可以把事情做了。我们国家已经做了“中国方案”,这样就有抓手可以落实,甚至是引领并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在全球大范围内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为全球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上加强软件建设,有怎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焦念志:硬件建设是说我们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导下,协助很多国家建设硬件设施、交通设施等,可以说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仅有这些并不够,或说就算投入很多,也不见得有面面俱到的成效,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那么软件建设,科学家也要进一步跟进,这个跟进在我看来就是要为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提供科技支撑。也可以说是科技外交,中国发起的国际大科学就是要发挥这样一个作用。有了国际话语权,就可以为全球治理作出应有的贡献。
《21世纪》:你提到“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建立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对此你有何建议?
焦念志:我觉得要提出一个合理、合情、合法的“中国方案”,并从科技上把基础打牢,认识现象背后的过程机制,这就是深层次、面向国际共识的可持续发展。而应对气候变化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抓手,大家要齐心协力做这件事,就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