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见光了!”在爱尔眼科救回被“判死刑”的眼球
作者:王廖 栏目:新闻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22-04-22 14:09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似乎充满着无尽的希望。然而,刚从医院走出来的陈斌(化名),却走进了绝望里——自己的右眼,已经是第三次收到了同样的“死刑”判决书:摘除眼球。
当眼中的光彩消失,仿佛生命的颜色也随之暗去。
他拿着检查报告,不知何去何从,身边的母亲同样愁容满面。“仿佛上天和自己开了个玩笑。”像许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一样,前不久刚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的陈斌,计划着当下,憧憬着未来。
然而,在他23岁的这个春天,上帝却为他关上了一扇窗。“老天仿佛和我开了个玩笑。”他说。半年前,陈斌的右眼上眼皮开始肿胀,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当时也只当自己是过度疲劳用眼所引起,经初步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今年2月底,陈斌的右眼突然开始红肿起来,伴随着难忍的疼痛来袭,视力也开始变得模糊,直至失明的边缘。到医院检查,因当地眼科医疗设备条件有限无法有效诊断,病情一步步在恶化,医生建议他直接到成都进一步治疗。
辗转400多公里,到成都求医
凉山到成都的400多公里的距离,在母亲的陪伴下,母子俩经过20多个小时的辗转换乘才最终到达。多方检查后,陈斌被确诊为:甲状腺相关眼病VI级(最高级别),角膜已穿孔,目前唯一的办法是摘除眼球。
甲状腺相关眼病作为成人最常见的眼眶病,常见的表现是眼睑退缩、眼球突出、复视,严重者会出现角膜溃疡和压迫性视神经病变导致失明。
▲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球外凸
由于陈斌的甲状腺相关眼病为最高级别的甲状腺相关眼病,视神经受到压迫,病情的严重程度已影响到视功能,加之病情耽搁较久,显然,右眼这时候已成为一颗“定时炸弹”!苦难是生活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肩头就是一座山。
为保住眼球,保留最后一丝希望,6天时间里,陈斌和母亲顾不上疲惫,奔走往返在各大医院。由于角膜已发生溃疡穿孔,加之是甲状腺眼病引发的恶性突眼,陈斌被告知即使更换了眼角膜,后期同样存在角膜穿孔的风险,且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治疗效果甚微,"唯一的办法是摘除眼球。"
生命有裂隙的地方,总会有阳光照进来。
3月5日晚,一位成都的朋友在微信上发来消息:可以到爱尔眼科试试,他们有角膜移植的资质和手术专家。像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3月6日一大早,陈斌和母亲立即赶赴爱尔眼科就诊。
由于病情复杂,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眼整形眼眶病专业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眼科学博士、爱尔四川眼科医院副院长吴桐院长,立刻召集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三院进行联合会诊。
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相关眼病(VI级),双眼球突出,右眼眼睑红肿且闭合不全,结膜混合充血,角膜中下方混浊浸润坏死、穿孔,晶体窥不清。如此复杂的眼部条件,眼球保留下来的难度极高!但如果保住眼球,就有更多的希望,患者的人生也将有更多的可能。手术究竟做,还是不做?
“立刻安排入院,准备手术!”吴桐院长说。“他才23岁,人生还有大好的前途。”经过详细讨论和分析,专家组一致表示,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用尽全力冒这个险。MDT,把“单选题”变成“多选题”
吴桐院长把陈斌的病例带到甲状腺相关眼病诊疗MDT(多学科协作)的讨论会上。爱尔眼科成都三院角膜病科、眼眶眼整形科、超声影像科、检验科等多个科室专家集中讨论,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手术方案,旨在保住眼球!
▲MDT(多学科协作)讨论会结束后,专家会诊查看资料
而完成这项超高难度的手术,需要闯过三关。
丨第一关,给世界上最贵的镜头“贴膜”。
角膜移植手术的实施,一是要有角膜库提供合适的角膜资源,二是实施角膜移植手术的医院及手术医生,需具备专业角膜移植的资质。3月12日,从爱尔眼库(四川)调取角膜,由成都爱尔眼科医院角膜科专家鲁静主任主刀,成功实施“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鲁静主任实施手术中
丨第二关,缝合眼睑,保护移植的角膜。
3月17日,行角膜移植手术的第五天,陈斌在成都爱尔顺利接受“右眼睑缘缝合术”。但眼睑缝合后,由于眼球突出严重,眶压很高,进行眼眶骨性减压是降低眶压、保住眼球、提高视力的唯一方法 。
丨第三关,眼眶减压。手术扩大眶腔,降低眼眶压力,解除视神经压迫。
“眼眶减压”听起来步骤简单,但在血管神经网络遍布的方寸之间,手术操作难度犹如“鸡蛋壳上雕城堡”。这难度最大的一步,也是整个手术最重要一关!
▲手术术备间外,尽管知道儿子看不见自己,陈斌妈妈还是轻轻挥了挥手,和儿子打了个招呼。
3月30日,陈斌由护士护送到四川眼科医院8楼的手术室。上午10:17分,由四川眼科医院副院长吴桐院长、眼眶眼整形科主任王丽娜博士主刀,为陈斌实施“右眼内镜下眼眶内下壁减压+深外侧壁平衡减压术”。
▲吴桐院长、王丽娜主任为患者实施手术中
眼眶解剖结构错综复杂并且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多学科协同会诊(MDT),同时眼眶疾病的手术器械特殊,由于疾病的复杂性以及设备的特殊性,加之每台手术都有个体差异性,使得当下很多眼眶疾病的治疗存在“盲区”。
安静的手术室内,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
▲吴桐院长、王丽娜主任为患者实施手术中
手术总共持续了2个多小时,因为精神过于集中,下手术台时,吴桐院长轻轻直了直腰。
“有光,可以看见光了!”4月6日右眼拆除纱布后,陈斌轻轻睁开了眼睛。“有光,右眼可以看见光了!”陈斌高兴地说道,一旁的母亲也激动地说不出话。
有光,能看见光影,就代表着有恢复视力的希望。经过详细复查,吴桐院长表示手术很成功,恢复情况很好。在疫情的非常时期,陈斌在母亲的陪伴下历尽艰辛,所幸目前已经得到了细心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康复。
手术室里、无影灯下、内窥镜中,对于医生来说,每一次手术都是患者光明所托;对于患者来讲,或许就是一次命运的转折。
天气还有几分寒冷,窗外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回想起这些天经历,陈斌说自己的人生像是医生用神笔奇迹般改写了一样,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都有治病救人、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但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和治疗,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作为医生,绝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患者,有爱就有希望。”吴桐院长说。
有爱就有希望,爱在哪,希望就在哪。就爱就有光亮,爱尔帮助患者迎接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