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互联民生共享构筑“幸福圈”
作者:宋元明清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0-06-03 14:50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曾这样描绘长三角理想的模样。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内的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越来越多三省一市的市民百姓们正跨越传统的地域区隔,成为“长三角人”。
医疗互通逐渐扩容 41个城市实现异地门诊结算
“对我们老人来说,看病这件事最重要了。现在嘉兴这里看病,跟上海是一样的,我们的后顾之忧也没有了。”裘奶奶和老伴一起住在浙江嘉兴湘家荡颐养中心的一个一居室的套间,“这里风景好,我感觉很不错,养老也很实惠”。
对于长三角的老人来说,养老不再局限于家门口,三省一市的山水之间有了更多夕阳红的安度之所。而解决老人们“后顾之忧”的,正是长三角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不断扩大。
2018年9月底,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开始试点直接结算。2019年12月,宣布异地门诊结算覆盖长三角地区全部41个城市,联网医疗机构达到3974家。至此,长三角地区也成了全国首个实现住院和门诊直接结算、实时报销的医保一体化统筹结算区域。
通过这一机制,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异地转诊人员有就医需求时,只需手持本地医保卡并办妥异地备案手续,就能在沪苏浙皖任何一个地级市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享受门诊直接结算,再也不用因报销问题来回奔波。
更便民利民的是,2019年5月,异地就医备案纳入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首批开通事项,长三角居民办理异地就医登记备案只需提交网上申请,医保经办系统自动校验,符合条件就可在网上即时办理完成。
长三角异地就医不断扩大辐射范围,“长三角人”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截至2020年4月底,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超102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近2.4亿元。
城市距离不断拉近 轨道上的长三角正在形成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中心城市间享受1-1.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圈内,1小时公交化通勤。
除了铁路,地铁这个原本服务于城市内部的出行方式也在不断趋于一体化。
2018年12月1日,杭州地铁首次实现与上海地铁二维码扫码过闸互联互通。截至目前,杭州地铁已实现与上海、南京、合肥、宁波、温州及徐州等城市的二维码扫码乘车互联互通。经常往来长三角各个城市的乘客,到其他城市乘坐地铁时可以直接扫码过闸,免去排队购票时间,极大提升了乘客的出行效率。
据杭州地铁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利用统一标准的软件开发工具包,无需改造终端设备,就能够实现目标城市的接入,达到“一次接入,多城有效”。此外,在推进一码通行的过程中创新性地利用了区块链技术,实现了长三角一体化信用信息共享。
据统计,杭州地铁累计服务异地互联互通乘客约90万人次,长三角互联互通累计服务约415万人次,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内首个实现轨道交通刷码互联互通的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也在不断推进中。
数据合作持续深入“云上”长三角托起民生福祉
疫情之下,以健康码为代表的大数据产品做出了重要贡献。健康码诞生于浙江,此后被推向全国,衍生出了各地特有的健康码产品。随着疫情形势趋于稳定,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时流动范围增大,一地一码影响着出行的效率。
针对这一问题,长三角部分地区率先探索通行凭证跨区域互认机制。2月13日,杭州与毗邻的嘉兴海宁市建立了持证互通制度,让两地需要跨界上班的人员得以自由往返。2月19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上海青浦区、江苏吴江区、浙江嘉善县三地建立了防控措施互认、人员车辆通行证互认等机制。
3月26日,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正式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落实工作的通知》,表示从即日起,持三省一市居住省市绿码的人员可在长三角区域自由通行。
长三角一体化,数据共享先行。健康码互认、异地门诊结算、地铁一码通行,其实都得益于数据层面的打通与协同。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大家避免了跑腿、扯皮等一系列烦心事。
数据流转中,轨道穿梭间,三省一市的百姓正享受到越来越多区域互联带来的福祉和便利,而上海人、浙江人、江苏人、安徽人也逐渐拥有一个新的名字——“长三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