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马来西亚诗巫老街匠人:最美的人文风景

作者:余梓阳    栏目:新闻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0-06-01 14:22

据马来西亚星洲网报道,马来西亚诗巫曾经是一座繁荣的城市,尤其是70年代造船业、伐木业兴盛,带动就业机会,百业兴旺,经济起飞。

尽管现在不如早期那般兴盛,走在老街上,却依然可以看见许多传统老行业在营业,有的已经传承了三、四代人。这些极富古早味的老店、人情味的老街坊,守护传统百艺与技能的老职人,是诗巫最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风景。

充满生活气息的后巷风景理发店

在诗巫海唇街(Jalan Channel)的后巷,就有19间大大小小的理发店,走道上晾着“祝君早安”毛巾,理发店的玻璃门口上还张贴八九十代的时髦发型,处处皆是怀旧气息。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开放式理发店——爱群美发室。坐落在海唇街的转角处,3张老式的铁质理发椅背对大门口,想要理发的人连门都不用推,只要有空的椅子,走进去坐就可以了。

3个理发师,73岁的刘维星,65岁的邱法大以及53岁的张源才笑言,他们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三代同堂”。

这家理发店特别的地方在于,3位都是小老板,他们向店主租下一张理发椅,在各自的位子上理发,水电费一起承担。

店铺墙上挂着的注册证件,显示了爱群美发室在1975年就已经开始营业了。45年的理发历史,老式理发店的生存之道就是收费便宜、快速,还有那一双手——几十年磨砺的老手艺。

“我们的价钱,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涨!”张源才指着墙上2015年的理发价目表说。在这里,理一个发才收10块钱,此外还有修面、挖耳服务。

广宁人、福州人,老师傅尽管来自不同籍贯,而且共处于同一个屋檐下,彼此不只不会抢客,还会互相帮忙。

“我们的头发都是彼此帮忙修剪的。”老师傅笑言。

全民干粮福州光饼飘香

后巷另一头,刚出炉的光饼香气飘来。那里有几家饼店,其中昇记饼家是个超过50年的老字号。

正当许多饼家已经改用电烘箱烤光饼,昇记依然采用传统的木炭窑炉,因此烤出来的光饼飘香四溢,色泽金黄、香脆可口。

光饼,虽然是地道的福州小吃,不过也深受当地马来人和原住民的喜爱,很多游客闻名而至,把它当作带回乡的手信;返乡的游子,在离开诗巫之前也一定会过来,带走一袋袋的光饼。因此,老店前总是排着长长的人龙。

就像高级餐厅玻璃窗口里的开放式厨房,现场就可以看见老板陈良华用纯熟、利落的动作,如何把光饼从一个小面团,变成一个热烘烘的香饼:小面团成扁平状,中间压一个小洞,撒上白芝麻之后把它贴在瓮的内壁。炭火烤熟后,再将瓮壁上的光饼刮下就完成了。

“整个窑炉贴满的话,一次可以烤上二百多片。”陈良华一边刮光饼,一边说。他的太太、孩子都在店里帮忙,他们已经是第三代了,每一个都能独当一面。

昇记由陈良华的父亲于1963年创立,早期曾经到民丹莪的森记饼家当学徒,习得一手好技艺后回到诗巫来开饼店。

除了光饼,还有征东饼及各式福州人的礼饼。“以前礼饼是在结婚或者节庆的时候送人,现在很普遍,平日都有人买来吃。”

过去福州人的传统婚礼上,礼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礼物,而且会依重量来送礼。“父母饼的重量是5斤一片,送给亲戚的‘五号饼’4斤一片;普通朋友送的是三号饼,分为一斤、两斤、半斤、四两等。”可说是血缘越亲、交情越好,送的饼斤两越重。

走入洋服店,看一度流行的时装

洋服裁缝店在诗巫曾经辉煌一时,尤其是上世纪40至80年代期间。

当时百业成长,人们对服装开始讲究。广利银行的一众广东人,眼见砂拉越洋服业一片荒凉,于是便从新加坡引入一班上海西服师傅来到诗巫开洋服店,或将精湛工艺传授给本地裁缝师。

一时之间,诗巫的裁缝工艺水准迅速提升,高峰时期单单是诗巫就有70间洋服店。这些洋服店当中以广东人为主,位于打铁街的广兴洋服就是其中一家。

“我的父亲赵庚尧的裁缝手工有一半是和上海师傅学的。”现年56岁的赵伟霖,是广兴洋服第二代接班人,父亲赵庚尧在他姐夫的裁缝店先是当学徒,30岁那一年开了广兴洋服。

当年的洋服店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从穿在西裤里的四角裤,到衬衫、西裤和外套都必须会做。

80年代,人们从木山赚了钱,纷纷把孩子送去英国和澳大利亚留学。出国留学之前,每个人都会特地到洋服店量身定制一套西装,“西装内衬要做羊毛的,这样比较耐寒保暖。”

如今商场轻易买到西装,年轻人出国深造不再量身定制西装,诗巫洋服业不如当年般兴盛,不过大街小巷依然随处找得到“洋服”二字老招牌。(邓雁霞)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