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的小马达
作者:醉言 栏目:新闻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0-03-03 14:15
在河北涿鹿的一间宾馆里,正是薛在海办公及居住的地方,环眼一顾家中随处可见的荣誉证书与奖章,剩余的就剩一张办公桌及随处可见的旧物件。这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说他普通,是因为他没有显赫的身世,没有万贯的家财,也没有响当当的名气。但是,他有一颗执着奉献的爱心。
点滴日常守初心
在涿鹿县东环公园,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他身形清瘦,脊背挺直,与人说话总是一脸和煦的微笑,手里时常提着或大或小的音响的正是72岁的薛在海老人。像许多退休老人一样,每天他都会到公园转转。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不为健身,不为散心,也不为赏景,而是来义务服务。他出资购置了音箱、毽子、跳绳等文体器材,免费提供给人们使用,遇到有演出活动,他常常自掏腰包,拉条幅,买服装、买水hellip;hellip;一应服务细致周到。
一个拥有善心的人,他做事的出发目的就是善的,因此常常内心平安,没有烦恼。这种善心就像阳光把光明和温暖带给人间一样。薛在海从小就乐于用自己的双手对身边需要的人助一臂之力。
早在七八岁时邻居住着孤寡老奶奶,薛在海就帮助她们提水,拾柴。在学校里,同学之中经常赠送文具。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哪家婚丧嫁娶,盖房买车,薛先生常会伸出援手,行各种方便。在多年的工作生活习惯中,视行善为己任的作风已经刻骨铭心了。其中,薛在海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从宣传环保到为灾区募捐,从助学助老到扶危救困,从一人奉献到影响大众,ldquo;公益rdquo;二字在薛在海的一生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也闪烁着熠熠光华。
扶危济困,大爱的传播者
4月18日,由薛在海先生发起的ldquo;ldquo;桑干溯源,公益善行rdquo;rdquo;主题在逐鹿举办rdquo;,活动当天张家口市京畿民间文化研究会和涿鹿县彩虹艺术团部分成员来到了桑干河南岸的南二堡村,看望绝病重生的王继泉村民。王继泉22岁时患肠梗阻做了手术,手术后仍然经常腹痛,只能从事简单的农田作业。2006年,旧病复发,在医院连续做了两次手术,从此身上跨了一个便带,再也无法下地劳动。2009年王继泉病情进一步加重,经到医院检查,需动大手术,而这种手术据说只有北京协和医院和南京武警医院能做,而且费用惊人,仅手术费一项就需要45到50万元。这对一个本来就十分困难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薛在海得知后,先到家中看望了他,并向县红十字会反映了情况,又与县中医院联系,通过老薛的四处奔波和社会各界的无私援助,尤其是中医院领导和专家的帮助和努力,成功地为王继泉做了第四次手术。经过40多天的住院治疗,不仅甩掉了挎了3年的便袋,而且经过几年的康复能够到地里干一些非力气的手头活。对薛在海先生的善举,王继泉85岁的老父亲王万月逢人便讲,如果没有老薛,我们爷俩早都死去了。王继泉手术康复后,薛在海依然经常把他挂在心间,只要有时间或者路过南二堡村,都要到家中看看他们爷俩。
离开了南二堡村,一行人驱车来到了上四堡村,先去到一家三口都是残疾人的康明山家中,询问他们现在的家庭生活情况,并设法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还为他们送去了慰问金并带了米、面、麻油和拐杖、轮椅、助听器等物资。
在2008年南方地区遭遇低温冰冻灾害后,他就把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的1000元捐给灾区;汶川地震后,他还委托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1000元hellip;hellip;有一次,薛在海从电视上得知四川雅安发生地震之后,按捺不住牵挂的心情,决定为灾区捐点钱。上午9点多,老人从离县城10多里地的家中赶到县城,把自己一个月仅有的退休金1375元捐出,向地震灾区群众表达一份小小的爱心。新型冠状肺炎期间薛在海倾囊而出,把他一年三万多元工资全部捐给疫区,这每每一笔善款都给了最需要的人,最远的千里之隔,但凡有苦难、有灾难、有需要他知道了都慷慨解囊,从不吝啬。也体现出一名群众的拳拳爱国红心。
徒步助奥,最美公益践行者
25日上午,河北七旬老人薛在海在春节期间独自徒步上百公里,从张家口市涿鹿县来到同市的崇礼县,并向崇礼申奥指挥部递交《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申请书》。 薛在海的志愿者申请书由薄薄的两页A4纸组成,上面写满对冬奥会的期待和祝福。
当日,冬奥会工作人员向薛在海做了申冬奥工作的介绍,并就崇礼滑雪、雪场概况等与老人进行了沟通。历经六天三百多华里路,薛在海终于如愿完成自己的助力申冬奥活动。
在崇礼密苑middot;云顶滑雪场内,征集到众多滑雪爱好者的助威签名。ldquo;未来还会与更多爱心人士一起策划更多的助力申冬奥活动,希望将这份热情传递给家乡更多人,为京张申冬奥加油助威。rdquo;薛在海称。
荒山植树,环保的倡导者
ldquo;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跑到没水没电的山上去种树,真是有钱没地儿花了。那地方根本就种不活树,他不会是头脑有问题吧,再精明的人老了也会糊涂rdquo;。--村民许先生说。
但一向精明干练的薛老板这次吃了秤砣铁了心rdquo;,丝毫没有给自己留退路。他扛上铁锹上了山,在荒山脚下搭起简易房,过起吃水靠车拉、照明用蜡烛rdquo;的垦荒生活。
为了种好树,他跑部门、请专家进行论证,请技术人员测土质、 选品种,翻地、平地、 挖坑、施肥、种苗、浇水荒山坡上,除了雇来的工人,就是薛在海忙得脚不沾地的身影。
那一年,山坡上挖拣出500余方石块; 一棵一棵挑拣,种下了第一批800多株树苗,满目荒凉的西山坡上第一次有了一片充满希望的绿。然而,天不遂人愿,因为树坑太浅,一年下来,800多株树苗只活了100来棵,嗤笑和质疑漫天飞,薛在海没有退缩,而是总结了经验重新来。找出是树坑浅原因,薛在海自己又花大几千元雇来挖掘机,把每个树坑都挖至1米多深;山上缺水,花3000多元买水灌浇树。 次年春天, 第二批 1000余株杨树苗,活了700余株。薛在海紧绷的神经终于能稍稍放松。
随后的日子,薛在海继续吃住在山上,开荒、植树、种花、种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22亩林地中杨树、 油松、 桧柏、柳树、杏树、枣树共5000余株树木都活了下来。同时,他还培育了油松苗10000余株、 落叶松苗3000余株。累计投资50多万元,五年艰辛,荒山终于变成绿洲,使昔日的荒山乱石岗变成了上有参天白杨、中间杏花飘香、 下有花草的绿色立体生态园。(孙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