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作者:夏冰 栏目:新闻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0-02-19 13:13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2月17日 武汉同济医院 晴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眼科护士李思齐
进病房第一天,我和霍天依一起管后组的重症病人。一位老先生喝完水后,血氧掉到了80%多,我们赶紧给他换上无创呼吸机,当时这是我俩第一次用当地医院的呼吸机。我们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脑子异常清醒地操作第1步、第2步......慢慢地老先生的血氧上升到了94%。
李思齐绘图
刘慧强和潘维伟大夫都来自儿科,潘大夫生日那天,刘大夫给潘大夫准备了小礼物:卡片和两块巧克力。刘大夫特别认真地把礼物交给潘总。大家觉得他们俩好可爱,开玩笑说,这个时候送礼物应该送口罩。
李思齐绘图
为了加快穿脱隔离衣的速度,我们相互帮忙戴眼罩,戴手套戴脚套。大家开玩笑说,这服务您满意吗?请您给我5星好评。哈哈......
李思齐绘图
今天,我去病房“话疗”
2月16日 武汉同济医院 晴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袁晓宁
清晨,太阳突破云层,让人心情愉悦。昨天和沈宁大队长约好,今天去病房“话疗”。
一早随队来到病房,刚推开一扇门,就听到格外惊喜的声音:“袁队,您今天来了,我好多了。”我在惊讶中发现,这个女病人入院第一天见过我。当时我扶了她一把,并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她竟然把我记住了!看着她兴高采烈地汇报她的进步,真高兴。
“话疗”疗效显著啊!
袁晓宁(左)
10点钟查房发现,两个年轻姑娘带着一个阿姨在做广播体操,真是一幅美好的画卷,可惜当时没有相机。大家有这么好的心态,这么积极的生活态度,武汉又有什么理由不尽快重启呢?
1床是个年轻小伙子,很困惑自己如何染病,最终他同意一个说法:是因为和我们有相遇的缘分。他说,对北医三院很熟,约定以后北京再见。2床是一位退休警察叔叔,人很低调,居然在我们给患者的留言条和了两首诗。请他合影他还有些不好意思呢。
看到医务人员和危重病人一起努力,密集的诊疗护理带来了更大的感控风险,我的压力也更大了。随着介入操作的实施,介入操作相关感染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防控的形势日趋复杂。
晚上,我参加了同济院区的感控沟通例会,各家医疗队交流问题,分享经验,护佑医患安全。
春已立,花已开,拐点将至,离我们能摘下口罩互相拥抱的日子不远了吧?
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
2月14日 武汉同济医院 雨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神经内科肿瘤放疗科护士 马骏
夜班巡视时,我们发现一位老大爷被子裹得很严实,但表情有些异常。我们觉得不大对劲,打开他的被子一看,发现老大爷把大便拉在了床上,我们立刻为他擦拭了身体,更换了床单被套。
这种情况,如果在平时,有护工看护,或者闻到异味都能及时发现。而现在,在这个特殊的病房,没有护工,带着严密口罩的我们也闻不到异味,只能靠认真细心地巡视才能发现。
还有一位上呼吸机的老大爷,我们巡视时发现了他的表情有些痛苦,因为不能摘掉面罩,我们和他无法进行言语沟通。我们只能一点一点排查,终于在他有些颤抖的输液手上发现了问题。会不会是输液引起的疼痛呢?于是我们为他重扎了血管,更换了另一条静脉通路,老大爷对点头示意,并微微举起了大拇指,
最为惊险的还是发生在深夜,一位呼吸机支持的患者趁我们没注意,摘下面罩去喝水,立刻出现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紧接着出现双眼上翻,意识逐渐丧失。我们及时从监护仪上发现了异常情况,负责的医护人员即刻全部到场。
只见我们医生组的组长,呼吸科的程秦医生,一手按住患者的吸氧面罩,一手熟练的调试着呼吸机参数,给予患者纯氧支持,并指挥护理人员配合。2-3分钟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至90%以上,意识逐渐恢复,抢救成功!我们把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危机过后,我们又连比划带写,再次叮嘱患者不要随便摘下吸氧面罩了。
ICU人在武汉——生日随想
2月17日 武汉同济医院 晴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ICU护士 张佳男
今天是援鄂抗疫第二十四天,农历正月二十四,我28岁生日。
如果有人问姑娘来武汉后悔吗?我的答案是NO。
我是一名危重医学科护士,就是人们常说的ICU。此次援鄂抗疫,北医三院危重医学科共派来13名医护人员。葛庆岗是我们危重医学科的副主任,也是这次的队长,他说,ICU人不怕苦、不怕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迎难而上。
给病人输液,大爷说戴着防护手套,扎两针没关系;送病人做CT,排队的病人指了指我的姓名卡说:谢谢你们来了,武汉感谢你们。还有一个患者带着南方女子特有的温婉,朝我握紧拳头,会心地笑着。给病人发药,一位年轻的患者对我说:“姑娘你又上班啦。”“您怎么知道是我?”“虽然没见过你的样子,听声音我知道又是你。”
凌晨3点刚接班,37床抢救。跑着推开病房门,指挥抢救的是我同科室战友赵志伶,赵老师沉着冷静每一条医嘱掷地有声,每一次按压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救活他,救活他…很遗憾我们没能留住他,做尸体护理的时候,认认真真擦拭过他的脸庞,愿天堂没有病痛,愿天堂可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
给队员们穿好衣服,清洁区到隔离区一共5道门,每扇门开门落,内心会被撞击5次,护目镜里弯弯的笑眼,镜框里凝满了汗珠,你冲我挥挥手,勇敢亦如战士,我的战友祝你平安。
前线队员们身上穿的每一件保暖衣,吃的每一桶泡面都来自不同的捐赠人,我们不知道你们的名字,集装箱上的“驰援武汉”是我们共同的名字。武汉下雪了,武警队员出来扫雪说:路滑你们注意安全。驻地的保洁阿姨说:孩子们多穿点。凌晨送我们上班的司机师傅说:谢谢你们,武汉人民感谢你们。我也想说,谢谢你们,辛苦了!
今天武汉雪后放晴,江面上枣木轮子的船又开了。站在窗边,江水泱泱,微阑的心带着期盼,击碎生活的宁静。那些默默无闻的付出,多年后穿越岁月飘零的风沉,栖息在湮灭的时光中,也许会寂静无声。我会记住那些教会我们成长的瞬间,感动的眼泪,我会记住江面上雪色如花水佩风裳的美,我会记住那些阳光里奔跑的诗句,沉默的大爱铸起的这一座城。
我有什么生日愿望?愿国泰民安,山河无恙;愿病人早日出院;愿同战友重逢故里。
一支严谨的医护小组
2月16日 武汉同济医院 晴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泌尿外科护士李小龙
到武汉整整10天了。今天也是我第四次进入病区工作,我所在的第六小组医护人员经过多日磨合,已经成为了一支精锐小队,进病房前队员们互相帮助穿隔离衣防护服,互相检查不放过任何细节,保证队友能得到最安全的防护。
进入病区后,所有人严肃、严谨,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医生对所有患者进行查房,根据病情修改医嘱,我们护理人员也能快速反应,立即给予相应处理,所有人都配合默契。
由于病房收治的是危重症患者,部分患者需要长期卧床。
受到防护服以及护目镜阻碍,给一名气管插管患者翻身时可能需要3名护士同时进行,一人翻身,一人进行床铺整理,更换尿垫,保证患者皮肤清洁干燥以及受压部位皮肤观察,一人进行病情的观察,保护管路,避免脱管。尽管今工作量很大,还有很多其它护理工作,但是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克服,保证每一位患者都得到全面护理。
结束了一天工作,大家仍然精神饱满,在返回驻地的班车上,聊着今天的工作,今后要注意的事项,对工作进行小结。今天也恰逢我31岁生日,在小组群里,我收到了大家满满的祝福。
疫情原因,不能多人聚集。我们住在酒店同一层,大家各自打开房门,在门口一同为我唱生日快乐歌。我被深深感动,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六组成员。
我在屋子门口,许下生日愿望:希望每一位战友都平安、快乐。在我们的努力下,疫情早日结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希望全国所有患者都能早日康复,全国所有医务人员都平安凯旋。
傲霜斗雪 守望相助
2月15日 武汉同济医院 雨夹雪
讲述人: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神经内科护士张夕莹
今天是我来武汉第9天,也是我在同济医院的第四个班,一早起床仓促地吃了个早饭,下楼集合。到达楼下后,便看到了很多领导下楼等候,嘱咐我们多穿衣服,没吃早饭的拿点早饭,直到目送我们上车。
这是我第一次上白班,上午9点-15点。相比夜班,白天工作量还是蛮大的,随着疫情还在不断蔓延,病房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
为了不给医护人员添麻烦,26床阿姨自行坐着轮椅去上厕所。正巧被我巡房看到,我马上扶着要摔倒的阿姨:“我来帮您。”
她却轻轻地把我手拿开说道:“不用,谢谢,你帮我扶到轮椅上,我自己来。”我很不放心地把她扶上轮椅,看着她气喘吁吁,不禁说道:“别关门了,需要我,随时叫我。”她用坚定的眼神安抚我说:“没事,我可以的。”
从出发至今,我对武汉的所有印象,停留在上下班大巴车窗外的景象,以及每位患者对我们的感谢声中。
今天的大雪遮挡了整个车窗,却没能遮盖武汉人民的热情。每天早早起床昼夜颠倒的巴士司机、酒店内为我们准备一日三餐的服务人员、医院里清洁环境的环卫工人、病房内收拾杂物的清洁员姐姐、不怕严寒守护交通的人民警察、病人们发自内心的连连感谢,还有和我们一同坚守在医院里的武汉医护人员。
这所有种种,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在这场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个岗位的人员都在为之奋斗着,希望在万千中国人的携手努力下,我们可以早日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
(来源:科技日报 实习记者 代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