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上“一个人的家”——随护林员朱金保踏雪巡山
作者:谷小金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0-01-27 09:46
腊月二十九,天津的气温不算太低,但北部的八仙山上,十几天前下的雪还没有融化。记者跟着护林员朱金保走在积雪的山路上,耳边听到的是山风的呼啸和沉重的喘息声。
2500级台阶的尽头,是天津的最高点——位于海拔一千多米的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峰顶的观察站,那是朱金保“云端上一个人的家”。
脚下的石阶依然被积雪覆盖,有的地方分不出台阶和山坡的界限,记者走得小心翼翼,但背着四五十斤补给的朱金保身子微微前倾,攀登的脚步稳健扎实。没走多远,记者便被拉下老远,不得不扯着嗓子喊:“朱师傅,等等我们。”
“这段路走了20年,早就习惯了,别看上头盖着雪,走了多少台阶,迈多高的步子,我心里都有数。”看着气喘吁吁的记者,49岁的朱金保笑着说。
零摄氏度以下的严寒中,大家露在外面的手指早已冻成了“胡萝卜”。
走过一半,朱金保卸下背包,招呼大家稍做休息,脑门上的汗顺着他的脸颊滴在雪地里,松一松围巾,热气顺着脖子往外冒。
休息间隙,朱金保指着周围的青山,自豪地告诉记者,“这八仙山没有我没送过脚印的地方。在岗期间几乎每天都要在大山里转几圈,既要进行安全巡护、排查火灾隐患,又要对动植物进行监测。一些没有路的地方,都被我走出了路。”
“每次都得出一身汗。冬天还好,夏天没走两步浑身就湿透了,像洗了澡一样。”朱金保抹了一把头上的汗,背起背包,继续带着记者向上攀登。
山路越来越陡,风也越发凌厉。就在记者感觉又快要爬不动的时候,一块写有“聚仙峰”三个大字的巨石陡然出现,观察站,终于到了。
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两张床,一张桌,一台空调,一台只能收到一个频道的电视,一个灶台。这就是朱金保的“家”。二十年来,他一个人在这里度过了三分之二的除夕夜。
“背上块猪肉,自己剁馅儿,包上一锅热腾腾的饺子,就算过年了,今年也差不离!我早就习惯了一个人的年夜饭。”朱金保打开背包,边收拾,边和记者聊了起来。
香菜、青菜、黄瓜、花生米、调料、一颗大白菜、一块猪肉,外加几十包治腿的汤药,小小的灶台堆得满满当当。
“现在的条件好了很多,通了水,通了电。过去,水都得自己背上来,一周50斤用起来精打细算,早上的洗脸水晚上留着洗脚,水比油都金贵。冬天烧煤炉子取暖,里三层外三层裹着大衣,钻进被子里还是冷飕飕的。早上醒来被子口一层霜。”朱金保说。
然而,最让朱金保觉得难挨的还是雷雨天。“下雨天云彩都能进屋和你‘作伴’,被窝都是潮的。”
护林防火任务最重的季节,他每次巡山都要走一二十公里,最多时2500级台阶朱金保一天来来回回走了8遍。他说自己也不知道背包背烂了多少个,鞋走坏了多少双。
高强度的行走和潮湿的环境让朱金保患上了关节炎,落下了手疼、腿疼的毛病。坐在那里,他不时揉搓着膝盖、手指。
朱金保披上工作服,推开小屋的门,凛冽的冷风伴着壮美的山景扑面而来。群山连绵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镜子般的于桥水库掩映在一片云海中。
1995年11月,八仙山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9月,天津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包括天津八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天津北部蓟州山地丘陵区被划定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保护红线。
“过去,山里的村民靠山吃山,有放牧的,有凿山挖石的,那时候的雪都是黑的。这些年政府在努力修复矿坑,粉尘少了,雪也白了。”从小生活在山脚下的朱金保,见证了八仙山的改变。
巡山护林的这些年,朱金保发现了不少奇珍异宝,都是八仙山新出现的动植物。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八仙山自然保护区有1000余种高等植物,429种野生动物,看着越来越多的物种被发现,朱金保掩盖不住兴奋,“保护见到了成效,没白待!”
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而这背后离不开像朱金保一样的护林员的努力。
“以站为家,以山为友,与树为邻,这12个字是我总结的这十几年护林员的生活。现在国家多重视绿水青山,我要好好守护好这片‘金山银山’。”朱金保说。
倚着栏杆,朱金保放眼望去,层峦叠嶂,云海翻滚。“老百姓称我们是‘看山的’,我也乐意担这个名头,做一辈子看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