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长江白鲟错过救助17年后长江鲟不再留遗憾
作者:牧晓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20-01-09 11:21
“2003年发现的那条长江白鲟是雌性,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产卵了,我们很想把它留下来,可惜当时没有人工饲养的条件。”四川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张志英回忆说,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鲟,也是世界上最后一只被救助的长江白鲟。
1985年参加工作的张志英,于1986年开始从事渔政管理相关工作,和大江大河以及里面的鱼类,打了足足三十余年的交道。对于近日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张志英表示他个人更倾向于功能性灭绝的说法,即存活的长江白鲟已经无法实现种群的延续。
“长江白鲟、中华鲟、长江鲟等大型鱼类对于大江大河来说,就像人血液里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重要的健康指标。”张志英微微颔首轻叹说,除了这三种大型鱼类,长江上游有上百种特有鱼类,至少有十余种他已经很久没听说在野生环境中出现了。
遗憾
2003年救助长江白鲟
曾打算人工饲养,条件不足错过
“2003年到现在,整个长江就出现过两次长江白鲟。”张志英回忆说,其中一次是在江苏南京,还有一次是在四川宜宾。“当天下午我们收到消息就赶过去了,当时那条长江白鲟出现了应激反应,已经有点翻肚皮了,差点就死了”,还好经过救助,第二天基本恢复了。
张志英表示,“2003年那次很想把‘她’留下来,那条长江白鲟是雌的,四五月份就可以交配产卵了,可惜当时没有人工饲养的条件”,养长江白鲟这种两三米、甚至三四米长的大型鱼类,目前用的池子至少都是一千多平方米。“当时如果有条件,能再捕到一条雄性的鱼,就可以交配繁殖,长江白鲟一次可以产超过10万枚卵。”张志英表示,虽然从鱼卵到鱼苗,再到成鱼困难重重,但至少有了希望。而令人心痛的是,后来条件成熟了,却再难见长江白鲟了。
张志英展示了当时救助长江白鲟现场拍摄的照片,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它三米多的长度,三个人肩并肩站在鱼旁还不到鱼身的三分之一。对于长江白鲟具体少于多少条,便无法完成种群延续,张志英无法给出一个数字。对于鱼类的调查无法像陆地上的动物一样直观。除了专门的生物调查,日常更多时候他们通过“渔获物”来了解水中的情况。“渔获物”通俗地讲就是渔民从水中捕获的水生动物。目前,四川最长的长江白鲟标本长度达到四米多,由20世纪90年代一条死亡的长江白鲟制作而成,而其他的大多在两米长左右。
记忆
长江白鲟产卵场基本都在四川
有“三块石”为证
张志英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还能在长江中看见中华鲟;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一年中,多的时候能看到三四条长江白鲟,少的时候也有一两条;长江鲟一直到90年代末期基本还能年年可见。而这与它们不同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变化有关。“起源于四川不敢说,但几个主要的产卵场基本都在四川”。
“说起四川的产卵场,不得不提到‘三块石’。”张志英从书柜中翻出一本《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集》,在一张名为“三块石白鲟中华鲟产卵场”的照片里,三块巨石矗立于江边。长江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产卵要有湍急的水流作为外部刺激才行,而“三块石”本身以及该区域乱石滩等条件正好造就了该处水流湍急的水环境。在该图集最后的保护区功能区区划及规划图上,可以看到三块石产卵场位于向家坝水电站下游,顺江而下,还有南溪等几个主要产卵场。而再往下走,水势相对来说较为平缓,适宜于鱼苗成长。与长江白鲟、长江鲟有所不同的是,中华鲟到长江交配繁殖后会游回大海生活;而长江白鲟和长江鲟基本定居长江。“葛洲坝建成后,中华鲟洄游的路线中断,就越来越少在长江中看见中华鲟了。”张志英介绍说,宜宾的向家坝建成后,长江白鲟和长江鲟的踪迹也越来越难寻觅。
水坝阻断、压缩生存空间是一方面原因,同时食物减少也严重威胁着这些大型鱼类的生存。“水至清则无鱼,曾有渔民说长江的水太清了。”张志英表示,对于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水太清并不是一件好事,真正健康的江水需要一定的含沙量。年复一年,同样一网下去,以前渔民能打到百余斤鱼,不少还是接近成年人小臂长的大鱼;而现在少的时候甚至只有几斤。食物少了,产卵的地方也去不了,再加上水文环境变化等原因,综合因素造成了现在长江中大型鱼类难得一见的情况。
努力
“水中大熊猫”长江鲟
后代即将重返野外
17年前错过了长江白鲟,这一次,张志英和他的同事们不会再错过九尾野生长江鲟。他们正准备将人工饲养的性成熟的达氏鲟放归到长江中。
张志英介绍说,长江鲟本名叫达氏鲟,九条从野外捕回时已经性成熟的达氏鲟,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已经成功实现了规模化的交配繁殖。一尾雌性达氏鲟一次可产卵约十万个,其中七成可孵化为鱼苗。“过去增殖放流,我们放的都是三四十厘米的小鱼,近几年我们还放了500尾1米左右性成熟的达氏鲟,都是它们的后代”,而达氏鲟达到性成熟,需要6到8年的时间。
为何野生长江鲟比大熊猫还要珍贵?张志英解释道,长江鲟和大熊猫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相对来说目前大熊猫人工圈养技术更成熟,数量更多。同时野外大熊猫不时还会进入人们的视野。而现在在野外已经很难看到长江鲟了。所以相对来说,“水中大熊猫”长江鲟比大熊猫还要珍贵。
“养鱼不容易啊!”张志英回忆说,之前他们也经历过人工打针催产等过程,到现在通过水流冲击制造漩涡,模拟自然中的激流,已经无需再人工干预了。据他了解,目前中华鲟国内有人工饲养繁殖成功的,但尚未规模化。而长江白鲟因为错过,一切都还是零。除了这些大家知道的鱼类,像青石爬鮡、黄石爬鮡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开口饵料”,也就是母乳,迟迟无法实现人工饲养;而圆口鮦鱼的鱼苗长到手指长时身上就会出现白点,得了小瓜虫病,过不了几天就都死了,“十多年了,还是没有攻克”。
令人振奋的是,在四川洪雅与夹江中间一段六七公里、位于两个水电站之间的封闭水域,目前正在安装监控设备,张志英和他的同事们正准备将人工饲养的性成熟的达氏鲟放归其中。“该段水域既有静流,也有激流,希望它们可以在其中交配繁育后代”。而选择封闭区域的原因是便于监测,岸上的监控设备会接收安装在鱼身上的声呐传回的信号。通过鱼在水中的活动轨迹和交配繁殖期的捞苗人工观测,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其生存情况。不过,监控水中的生物难度比监控陆地上的动物更困难,“预计第二年能交配繁殖已经是很乐观的了”。
“这个就是大家平时吃的江团,但现在几乎捕捉不到野生的了。”在四川省水产局内的标本室里,张志英感叹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叶燕林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