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透视圆明园马首失蜡法工艺:脸部毛发、鬓毛等均为铸造而成

作者:李陈默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11-17 11:44

光明网 李政葳

近日,流失文物马首铜像归藏圆明园一事,备受各界关注。为了解马首材质、铸造工艺以及用途等信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圆明园马首铜像利用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X光照相、可塑材料翻模显微照相、相机微距拍照观察等方法进行了分析检测。

检测显示,马首材质为纯度98%以上的红铜;铸造工艺使用了传统失蜡法,通体一次铸造而成,没有分铸或焊接工艺,可谓失蜡铸造的精品。

整体使用失蜡法一次铸造

从成分分析的结果来看,马首使用的材质为含微量铅锌的红铜。铜含量达98%左右,含有1%左右的铅,还含有一定量的铁和锌。红铜的熔点达到1083℃,浇铸需在较高温度下进行,使用红铜的原因当是为了呈现紫红色效果。

而X光照相的结果显示,马首除颈部前下方可见数个锔钉外,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的分铸焊接痕迹,由此可知,马首系浑铸而成,颈部和脸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头都应为一体铸造,马脸及下颚的曲线都被流畅地展现出来。

马首顶部的鬃毛更是曲线流畅,纤毫毕现,下部可见一明显的铜梗将一部分鬃毛撑起,造成悬空效果。但顶部鬃毛和马首并无明显分界,由此可知,鬃毛和马首也是整体一次性铸造成型。据此判断,整个马首都是使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

其次,马脸部为一空腔。该空腔直通马嘴部,空腔后部有一不规则三角形,可与颈部联通,此孔洞边缘部位极不规整,可能是在铸造完成用工具临时破开,以便水能从颈部流入嘴内。

唯一可见铆钉(锔钉)处位于颈部偏下处。X光照相显示,该处明显比马首其他部位都厚,究其原因有可能因为铸造前蜡模即发生错位,为防止铸后引起表面开裂,铸造前用铜锔钉将蜡模开裂部分固定在一起,同时在内壁加补蜡层,从而使得铸后壁厚增加,而表面纹饰不致被破坏。浇铸后,锔钉两端被铜水包裹,在外部无法观察到,表明锔钉应是先于铸造而被安放。

制模分层烫蜡,并非雕刻

为了研究马脸部汗毛和顶部鬃毛的制作方式,研究人员还进行了表面翻模的显微观察,采用可塑材料对脸部、耳部等翻模,然后在超景深显微镜下进行微痕观察。

对眼部细节翻模后,可以看出整体线条圆润,翻模下凹而非凸起,且底部呈现圆弧而非三角。这表明脸部的细小毛发也是铸造出来的,而非刻画形成。

仔细观察可以看出,线条并不连贯,且并不十分平行,与在蜡等柔性材料上刻画效果类似,说明预先在蜡模等软性材料上进行了雕刻,然后再铸造成型。

马首顶部鬃毛也是如此。整体线条柔和圆润,其中可见一凸起纵观部分鬃毛(翻模呈现一条凹槽),可能是做蜡模时不小心所致,由于仅有1mm左右长度,因此并未引起注意,这也说明蜡模是手工制作。如此精细逼真制作,非皇家需求而不能达到。

耳部和脸部翻模亦整体线条十分柔和,但是出现了时断时续的现象,说明制模材料一定是蜡类的柔性材料,而纹饰手法千变万化,说明所制模工匠的技艺精湛,显示出器物的等级颇高。

另外,工作人员还利用单反相机的微距功能,对器物内壁细节进行拍照观察,内部观察结果再次确证马鬃毛是铸造而成。鬃毛的分层现象清晰可见,特别是出现反复打结的效果,这种情况是雕刻无法做到的。据此表明,其制模时就进行了分层烫蜡,这样铸造出的鬃毛也出现分层的立体效果。

内壁附着白色残留或为水垢

透过X照相可以看到,马脸空腔和颈部连接处,可见一处方形凸起,中间则有一处不规则的孔洞,这对应了X光片的不规则三角形孔洞,应是固定脸部和颈部的结构。

对此,有专家推测,这可能是马脸为一个蜡模,颈部至头顶为另一个蜡模,为保证整个马首能够一次成型,在两蜡模连接处做成卯榫结构,铸后便可形成该凸起。以上种种现象均体现出铸造工匠的高超技艺。

不规则孔洞

马首在铸造之前,蜡模可能出现了局部开裂,因而通过锔钉的方法对其进行了固定,并采用补蜡的方法对铸型进行修补,铸造后虽然局部壁厚增加,但并没有影响器物的外观。

值得注意的是,内壁附着了不少白色残留物,形态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淀物,这表明该器物内壁有可能与水长期接触,使用过程中在内表面沉积了一层水垢。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与其作为十二生肖喷泉的使用功能密切相关。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