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的民心“天路”
作者:文辉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10-01 14:43
井陉“天路”已经成为带领一方群众脱贫致富的“快速路”。石家庄日报记者 张晓峰 摄
□石家庄日报记者杜倩倩
游客数量猛增、农民“钱袋子”更鼓、在外务工经商的井陉人开始返乡创业,第五届市旅发大会的成功举办更让一个个古村落“精神焕发”,古村落资源成了投资商眼中的“香饽饽”。农家乐从门可罗雀变得“炙手可热”,农民对预期收入越来越乐观。这一切“蝶变”的成果,源于这条井陉人用心血和汗水筑起的“天路”,这条路是井陉县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共同用汗水、泪水、血水与生命铸起的精神丰碑。
苦干实干、无私奉献是井陉太行“天路”精神的宝贵品格。22个月建成“天路”西线,100天内贯通“天路”东线,美了太行,聚了民心,在巍巍群山之间,一条熠熠生辉的天路诉说了当代井陉人的初心和使命。在建设“天路”中,为了规划合理的线路,井陉县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一起,无数次翻山越岭、勘察地形,反复优化设计方案,甚至把办公桌搬到工地现场指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党员干部在战天斗地中奋发图强的实干、奉献精神。
一股劲干到底
修建井陉“天路”期间,南障城镇党委副书记郝翠平负责元大线南障城——流砂硼段拓宽沿途群众工作,拆迁、占地事事关系工程进度,件件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由她分包的这段路,工作难度几乎占了全线的80%。于是,郝翠平没有了节假日、上下班概念,白天、晚上就一件事——做群众工作。每天天不亮,她就进村敲门,回单位已经是深更半夜,“磨破嘴,跑断腿”成为她一年多的工作常态。过度的劳累,太多的委屈,透支着这位“女汉子”的健康,使她患上了神经衰弱、支气管炎。郝翠平只是众多乡镇干部当时工作状态的缩影。
秀林镇副镇长高军为了给公路定向,冒着生命危险在山崖间无数次攀爬、勘测、比较;在划定绿化带过程中,秀林镇干部杜彦生不慎掉入一米多深的干水渠里,右小腿被渠里的利石划出近10厘米的口子,露出了骨头。被同事拉上来后,他将裤腿撕成布条做了简单包扎,忍着巨痛坚持完成了当天的勘测任务……
对交通工程施工人员来说,从2018年3月15日入场开工那天,他们就好比上了“战场”。为了旅游路早日通车,他们赶工期,争进度,20台挖掘机、8台铲车、7辆自卸车和3台压路机全部开足马力连轴转,每天从早上六点多一直干到晚上七点多。虽然离工程项目部只有短短两公里路程,但为了节省时间,他们中午饭都是在工地吃。一直到2018年10月通车,整个项目部几十口人,除了每周回一趟家洗洗澡、换换衣服,没有一个人休过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井陉公路站施工人员清一色都是黑中带亮的面庞,对比他们入场修路以前的照片,记者禁不住热泪盈眶。
一条心一定赢
在井陉“天路”修建过程中,井陉县坚持党建引领,发挥集体力量,使全县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群策群力,提前14个月完成了道路建设。
从于家村到西柏山这条老路,退伍军人、老党员于福堂走了近30年,虽然这条路大修大补过几回,但弯多路窄、连续上下坡的路况始终没有彻底改变。于福堂常和别人念叨,如果这儿能修成一条宽阔的公路该多好啊!2017年,路真的要修了,于福堂格外兴奋,听说村里要成立工作组,他主动要求加入。“天路”修建要占到他家的谷子地,看着沉甸甸的谷穗儿,于福堂毅然将自家的谷子地让了出来。在“天路”建设的主战场上,像于福堂这样无私奉献的老党员,比比皆是。
年过六旬的张井沟村民尹巧玲,在得知修路要经过自家祖坟时,二话不说,第二天就买了棺材,带着儿子和亲戚一共8个人,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起早贪黑共迁移了9个坟头17口人的墓穴。虽然迁坟的资金还没有落实,但这位六旬老人毅然自掏腰包,不声不响把路让了出来。
问及老人为何对修路如此支持,尹巧玲对记者说:“不能让已故的人挡住了活人的道儿啊!我今年62岁了,出过最远的门就是县城,还都是妹妹家的车来接。去一趟县城需要绕过4个村子,道路太难走了。现在路修好了,公共汽车来到了家门口,原来2个多小时的路程缩短到20分钟。就是不给钱,俺都得挪这个坟,虽然自己老了快走不动了,咱得替孩子们考虑!”朴实的穿着,平凡的话语,老人的做法感动了身边的乡亲,修路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一条心、一个音、一股劲,一定赢!在“天路”建设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先进典型。为修路,时任大梁江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锁把自家的钩机开上了工地,村委会主任梁万廷忍痛拆掉了全家赖以生计的“农家乐”寄居他家;为修路,时任小龙窝村党支部书记樊海忠积劳成疾献出了生命,村委会主任樊志林七尺男儿跪在了放羊人的脚下……在他们的感染下,“天路”沿线群众也把道路建设作为自家的“责任田”,纷纷慷慨解囊,投工投劳,义无反顾投身到道路建设中,全长约40公里的“天路”处处彰显着“愚公精神”,让人心生敬佩。
一路通路路通
“修通这条路后,来俺村的游客比往年同期翻了一番!”提起“天路”带来的巨大变化,于家石头村导游于翠田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如今,一到节假日,石头村的游客络绎不绝,沿途农家乐个个爆满,百姓自家产的核桃、花椒、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都卖断了货。于家村党支部书记于瑞怀对记者说:“我们村1998年‘五一’开游时,一天就卖了4张票,赚了20元钱。今年‘五一’,游客来了4000多人,收入超过11万元。”
第五届市旅发大会在井陉的成功举办,“天路”功不可没,它将沿线的古村落串联在一起,让游客沿着“天路”感受着古朴的历史文化。其中旅发大会南横口陶瓷水镇、大梁江古村落、吕家剧境小镇、于家石韵小镇4个观摩点,如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良都、栾家窑、塔寺坡等12个旅游服务驿站,集中展销特色文创、手工艺品、优质农产品,为游客古村游提供文化、生态、生活等全方位深度体验,实现乡村旅游、慢生活。通过发展“天路”经济带,带动全域旅游发展,让非遗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各放异彩,带动三产服务、旅游地产、科技文创、医疗康养等产业蓬勃兴起,趟出一条“绿色为底、彩色缤纷”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井陉将以“天路”为载体,全面开启全域旅游新格局。通过承办省市旅发大会,井陉的旅游业水平达到了新高度,井陉将顺势而上,从旅游供给侧发力,激活“天路”周边新业态,打造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天路”经济带。
如今的井陉古村落片区,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绿水青山正一步步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旅游通道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快速路”,带领着乡亲们一步步走出大山,过上了过去几代人向往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