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图文:五代摆渡人义渡村民70年

作者:李陈默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9-09-24 14:43

图为:又一班渡船靠岸。(视界网石勇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赵志刚通讯员蔡克智廖小刚

“坐好喽,开船!”9月18日11时30分,阳新县富池镇郝矶村长江边老渡口,船长王义松一声吆喝,缆绳解开,渡船缓缓离开岸边向对岸武穴市田家镇驶去。

富池是历史重镇,建镇已逾千年。老渡口与富池镇相伴相生,与江北的武穴市田家镇隔江相望。郝矶村是紧邻长江的渔村,渔船成为沿江两岸百姓走亲访友的唯一交通工具。“这个渡口还是‘红色渡口’。”83岁的王义亮老人回忆,1949年5月14日,他和村里百姓划着近70条木船,到对岸接解放军在此过江。

解放后,为让老渡口发挥更大作用,郝矶村打造木船,每天摆渡两岸百姓。“船长都是郝矶村人,本村人坐渡船都不付钱,所以大家称之为‘义渡’。”75岁的王义怀说,靠渡船谋生,船长只能混个肚儿圆。

村里第一代船长是王全河,那时,木船上装布帆,只能遮风挡雨,动力全靠人工划,并配一个水手。传承到现在,船长已换了5人,义渡的惯例延续至今。陶港、阳新城关、南部地区居民过江去黄冈都习惯在此渡江。

57岁的王义松是第五代船长,已在此摆渡37年,风雨无阻。从木制机动船到全钢机动船,如今这已是他开的第三条船,他也成为摆渡时间最长的船长。

这些年,他多次从江里救起落水的人。按约定,外村人乘坐渡船,可以收取一定的船费,但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残疾人、寡妇带小孩、流浪人、生活拮据者一律不收费。用他的话说,“出门在外,都有难处,能帮就尽量帮一把。”说这话时,他那被晒得黝黑的脸上透着一股侠气。其实,摆渡是自负盈亏,他全家都靠这条船生活。近些年,他花费近50万元更新渡船、维修码头设施,目的只想让大家坐渡船更舒心。

为方便两岸百姓渡江,他制定渡船航行时刻表,并广为传播。冬春时节,早上6点半到下午5点半,1小时1班;夏秋时节,早上6点到下午6点,1小时1班。丰水期时,江面宽近3公里,到江北单边要半个小时;枯水期时,江面宽近2公里,单边约20分钟。每天,他至少要来回航行12趟。

黄梅的朱先生在富池办完事后乘渡船准备回田家镇。他说,下游汽渡距此8公里,到对岸后还得走路、坐车才能到,耗时费钱不方便,“已在这乘船过江多年”。

时间一到,王义松准时开船,船上仅3名乘客,“一趟下来又得贴钱”。其实,碰到百姓有急事,仅一名乘客他也开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问:“就没想过停开渡船?”他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不能丢,只要有能力就要坚持。”为培养下一代船长,2016年,他将时年26岁的二儿子王黎带上船当助手。如今,王黎已考取船员证,操作船只已是一把好手。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