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村支书卢大刚归乡的13年

作者:安靖    栏目:新闻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9-01-16 15:35

新华社西安1月16日电 题:村支书卢大刚归乡的13年

新华社记者孙波、沈虹冰、陈晨

卢大刚2005年回到养育他的陕西省镇巴县长岭镇碗厂沟村时,内心迷茫而消沉。虽然带着打工攒下的近60万元积蓄,但身上的伤疾,了无生气的山村,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和前景。

时年34岁的他最初的想法,是用积蓄盖幢房子留给儿子,之后过过养伤的平静生活。

卢大刚是当时数万名外出打工“讨生活”的镇巴人中的一员,他南下广东的企业,北上山西的铁矿。他说,那一点积蓄,是摸爬摔打、省吃俭用抠出来的,他并不是什么创业“能人”,那时也没有入党,更没有为集体工作的经历。

这个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曾经属于川陕革命老区的小山村古时候有几口磁窑,给周边的县乡做瓷碗,村子里也因此得名。这里远离公路,更没有高速公路,离县城有近20公里的山路,除了大山和几亩薄地,他似乎看不到出路。

那年夏天的一场“偶遇”,彻底改变了卢大刚的生活。一个下午,他在从镇里步行回村的山路中,遇到了当时包片帮扶碗厂沟村的镇党委副书记简立。

“你还年轻啊,回来不想干一番事业吗?”简立的一句问话触动了卢大刚。

“想啊!但我不知道怎么干……”

“你有外出务工的经历,现在碗厂沟村委会正在改选,何不试一试呢?”

卢大刚顺利当选为村委会主任。“586人投票,我得了400多票,高票当选。说明当时大家都希望从新人那里找找希望。”

当选后,这个“芝麻官”全身心投入了工作。他连续到杨凌示范区、汉中和县城调研学习,考虑怎么带动村民创业。

“村里连块像样的平地都没有,这贫咋脱?这比在外打工的压力大多了,关键是没有思路。”在乡镇帮助下,他开始从“林下经济”着手,理顺了一个短中长期结合的工作思路。短,就是继续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在家里的村民发展天麻和菊花种植;中,就是发展当地的特产紫皮核桃;长,就是利用山林风光琢磨旅游观光产业。

忙起来了,卢大刚的内心充实了许多。这份有压力的工作尽管责任大,但卢大刚充满信心。2006年,在乡镇干部的鼓励下,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鞠躬尽瘁’几个字,和入党誓词里‘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誓言。”卢大刚说。

2008年,卢大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带领村民致富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全村398户、1314人,贫困户有120户307人,都在看着村干部要吃饭啊……我就想啊,怎么给村民造一只能端得住的‘金饭碗’。”

在家人的支持下,卢大刚向亲戚借了60多万元、贷款25万元,加上60万元积蓄,全部投进了新项目。270户村民也加入了种植基地建设。他带领村里30多名党员,每户党员帮扶3到5户贫困户。2018年,村里贫困户只剩51户。

“创业还在建设期,压力大得很呢,睡不着觉!但是我跟村民说,2019年整体脱贫,2020年带领大家奔小康没问题。”

卢大刚的底气来自他已经实施了4年的“宏伟计划”:用6年时间建设万亩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了6000亩,投产3000亩。在县里和乡镇支持下,修通了种植产业园区的16公里水泥路,家家户户都通了干净的自来水,过去住在山上不通路的269名村民全部搬迁到了新的移民安置点……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卢大刚开始没日没夜地干,他开坏了两辆汽车,动员党员回乡创业,发展了6名新的年轻党员……这个小山村的面貌变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基地+园区”的生产模式、村民“流转费+务工费+分红”的收益模式开始成型。村里通上了互联网,开始有了电商服务站,村民买了20多辆小车和30多辆农用车,300多人次在基地和园区打工“上班”。

2018年,县财政担保的650万元国开行贷款投入了园区。“目前基地投产了,能产生1400多万元的毛收入。来年高速公路会通到村边上,我们的万亩核桃产业采摘观光园会给村民一个交代。”

“我现在一身的劲头,还想大干10年!”47岁的卢大刚指着覆盖着冬雪的大山说,这13年,特别是入党后,自己像换了个人。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