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清华零点后的工作者:不希望师生感觉到我们的存在

作者:安远    栏目:新闻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18-06-29 06:04

【毕业季·留住感动】

零点过后,清华大学学生区巡逻员李麟发动了巡逻车。副驾座椅上,是陪伴他许多个夜晚的手电。

电管科的师傅靖卫国穿好工作服,推开电力中心的大门,一笔笔记录着显示屏上的数据。

当学生们在困意中结束一天的学习,清华园里,他们却刚刚开始工作,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光明,是因为有人替我们承受了黑暗。”清华大学研究生会制作的短视频《清华零点后》,记录的正是这群和学生们生活在“平行空间”的人们。

他们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守护

除了偶尔骑车而过的学生们,最熟悉清华夜宁静的,莫过于校园中的保安队员。

来自云南的保安高文明只有28岁,在清华的保卫时光却已有十年多。“目前校园里已配备了最先进的技防监控中心,能对来到学校的扰序人员进行登记备案,当他们再度出现时便自动报警。”十年来,高文明亲眼见证学校安保系统的巨大变化。监控中心须有人全天值守。夜班期间,高文明和他的同事们会紧盯着监视屏幕,和全校675个摄像头一起,时刻守护着园子的每一处角落,避免遗漏哪怕一丝的安全隐患。

在监控中心外的校园街道上,也有一群“夜的守护者”。

李麟的主要职责是驾驶巡逻车在学生区巡逻。在清华工作的8年间,他护送过深夜独归的女生,也送过突发疾病的学生到医院。手电筒明亮的光线,陪伴着李麟穿越了无数个汗流浃背或寒冷刺骨的夜晚,更陪伴着每一个夜晚行走的学生。

保安刘德东则经常在宿舍区四周的岗亭一站一晚上。刘德东说,他和其他保安队员们,抓过潜入校园的小偷,也曾为解救被风筝线缠住的小鸟而爬过3层楼高的树。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位男同学求婚,戒指不慎掉落进下水道,他让同事拽着自己的腿,头钻到下面把戒指捞了上来:“求婚的同学特别高兴,当时那个女同学还给了男朋友一个大大的拥抱。”

48岁的靖卫国师傅管理着清华园的心脏——110千伏电站。每天换上工作服后,靖卫国便在电站附近巡逻一圈,记下并核对当天的电力数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差错。靖卫国说:“假如这儿出问题了,将影响全校的电力供应。”

在清华这样一个宛如微型城市的校园里,正是这些人在维持着它的正常运转。

他们的辛劳,让暖流无声流淌

250屉、2000个小笼包,50锅、3000个生煎包——这是两位食堂师傅忙碌一整天的成果。

凌晨五点,夜色还未消,清芬食堂的师傅们已经到岗。来自山东的支立明在清芬园经营一个包子窗口,由于没有假期、不分寒暑,他每年休息不超过10天。从早上5点到晚上8点,支立明几乎不停歇地在食堂的后厨和窗口忙碌。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里,他就用手机和远方的家人视频联系。另一位来自山西的师傅杨会丽告诉记者,由于家离得远,基本上一年才回去一次。“清华就是另一个家了。”支立明总喜欢告诉自己的孩子,清华的哥哥姐姐都很爱吃爸爸做的饭,希望有一天他也能来清华尝尝爸爸做的包子。

而当食堂的灯都亮了起来,支立明和杨会丽便从后厨转到窗口,把还冒着热气的包子,及时端给前来打早餐的学生们。他们希望能把这份简单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位来吃包子的学生。

还有更多的人,将爱融进自己的工作岗位中,让清华成为学子们最温暖的家。

紫荆16号楼的保安向荣,则记得每一个踏进公寓的学生的房间号:“有一次凌晨5点,电瓶突然起火,我就挨个敲开公寓的门,迅速疏散了楼里的学生。”

毕业季,向“家人”道一声感谢

《清华零点后》纪实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清华学子们的强烈共鸣。在他们眼中,这些零点后的清华人,是辛勤的劳动者,更是园子里3万名学生的家人。

“每次晚归,一定要踏入校门才有安全感。”2017级法学院硕士生蒋小涵每次走进校园,就有回家的安定感,“只要走在校园里,再黑的路也不怕。安全感都是他们给的。”

《清华零点后》纪实片策划者、2016级生命学院博士生王瑶说,采访时,师傅们通常说不出什么“故事”,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工作都太普通了:“但是这一天天一年年的坚持,才让他们变得那么不平凡。”

“其实我们的目标是,不希望师生感觉到我们的存在。”在片尾,电管科靖师傅的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校园里无声的夜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洋溢着温暖与幸福。”王瑶说,他们策划、拍摄这部纪录片,就是想让一批学子在即将离开校园、走向新的人生起点时,别忘了这些朝夕相处的家人,“如果你即将离开,记得回头对他们说一声感谢。感谢这日日夜夜的守候,更感谢这一场场温暖的相遇。”

(本报记者 邓晖 本报通讯员 张哲瑜)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