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牛支书”丁琪的“牛路子”

作者:叶知秋    栏目:新闻    来源:中华网    发布时间:2018-05-13 12:20

新华社昆明5月13日电 题:“牛支书”丁琪的“牛路子”

新华社记者丁怡全、吉哲鹏

有两种味道,48岁的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上高桥乡大寨村党总支书记丁琪难以忘怀——穷的味道和本地黄牛肉的味道。

对于当地不少农户来说,曾经的苦日子历历在目。丁琪小时候,全家人靠吃玉米、土豆和山茅野菜为生。“那个时候,最期待的事就是过年能吃上口牛肉。总想着要是什么时候能天天吃上牛肉,不再过这种穷日子就更好了。”他说。

这种穷困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上高桥乡平均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仅11℃,气候冷凉,土地相对贫瘠。这里主要居住着回、彝、苗三个少数民族,是一个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的山区乡。

从1996年开始,为了远离穷滋味,丁琪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摆过地摊,开过美发店、饭馆,种过板蓝根、党参,养过獭兔……能想到的事,他都去尝试。在这些“折腾”中,丁琪尝到了思想活络、敢想敢做的甜头,也挣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自己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丁琪反而犯起愁,“摆地摊、开美发店只能让我一个人脱贫;开馆子也只能带动周边的六七个村民。”他开始思考,要想乡亲们都富起来,得有产业作支柱。

2009年,丁琪决定在上高桥乡试试黄牛养殖。当时他只有开馆子攒下来的几万元,根据养殖场的选址和建设规模等等一测算,需要投入好几十万元,这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眼前的困难并没有让丁琪退缩。他找到了乡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县畜牧局,帮助他申请到政府贴息贷款13万元,畜圈补助5万元,争取到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万元,农村信用社借款10万元,东拼西凑28万元……终于,一个占地2.2亩,集办公室、消毒室、草料室、加工房、防疫室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场全新“出炉”,被当地群众戏称为“牛公馆”。

“出栏的黄牛肉质特别好,销路也不错。”丁琪说,经过两年的摸索,他掌握了养牛的技术,找到了牛肉的市场。2011年,他在上高桥乡成立了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放开手脚带着村民们一起养牛。

“一人富不算富,各民族兄弟富了才是真的富。”丁琪是回族村干部,又是合作社理事长,号召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群众拧成一股绳,共同走致富“牛路子”。目前全乡4000多户各族群众中,加入合作社的有1000余户,社员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合作社也成了“团结致富社”。

很多年以前,上高桥乡新民村洗马溪村民小组村民范天均在外出务工时,因机械事故,右上肢高位截肢。回到上高桥后,他还是一直想找点事做,不想就这么消沉下去。2012年,丁琪给了他3头牛,让他加入了合作社。

“其实那个时候,我很多活都做不了,丁书记带我养牛,一下子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范天均十分感谢丁琪,让他又有了自食其力的技能,家里的牛一年比一年出栏多,去年出栏的牛有40头,挣了10多万元。

2015年,范天均在洗马溪村民小组成立了琦鑫黄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洗马溪分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现有33户村民加入了分社,其中16户是贫困户。“现在我脱贫了,就要向丁书记看齐,领着周围的老乡一起过上好日子。”范天均说。

像洗马溪这样的琦鑫合作社分社目前已有4个。在发展中,琦鑫合作社还形成了“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经营模式,已初步实现黄牛存栏4000多头,年生产加工肉制品400余吨,年产值1200余万元。

为了提高牛肉品质和村民们养牛的积极性,丁琪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帮扶措施:每个季度一次养殖技术指导;每户建30平方米标准化畜圈;每户建30立方青贮窖……2013年丁琪又创建大关县琦鑫农产品生产有限公司,并主动申请成立琦鑫党支部,把发展愿望强烈、组织能力强的农村党员优先吸纳到党支部来。

不管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中,还是团结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始终怀着满腔热情,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2003年,丁琪带领群众实施饮水工程,完善了10余公里的管线,解决了200余户700多人的饮水问题。2008年上高桥乡遭遇50年不遇的冰凌灾害,他组织抢修队在短时间内就抢通了全乡的农村照明用电。

目前,新工厂正在建设,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可以提供45个就业岗位,满负荷生产的话,一年可生产牛肉1000吨,带动合作社养殖黄牛增加4000头,能带动2500余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我们继续团结一致走致富的‘牛路子’,让乡亲们都跟穷滋味说再见!”丁琪说。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