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新闻

菊黄蟹肥“蟹乡”酝酿新年养大蟹

作者:沐瑶    栏目:新闻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时间:2018-02-11 12:58

时值2月,早已过了“菊黄蟹肥、持螯赏菊”的档期,而沪郊崇明区的蟹农们却根本闲不下来。

“今年春节,总共也就只能休息三四天吧。各地的养殖户都等着我们发送蟹苗呢。”已经64岁的上海福岛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亚达,干劲十足。天天驻守在崇明区“中华绒螯蟹江海21号”养殖基地,观望着静静的蟹塘,沈亚达酝酿着新年里的新计划:崇明清水蟹,是时候让人刮目相看了!

养不大的“乌小蟹”得从“娃娃”抓起

长期以来,一提到崇明本地的河蟹养殖,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乌小蟹”。蟹的块头喂不大,一直是这里河蟹养殖户的心病。但,刚刚过去的这一年,福岛社的蟹塘里,养出了平均规格在三两半以上的“大蟹”。

“养蟹,也要从‘娃娃’抓起。”沈亚达所在的福岛社办公室门口,挂着一块牌匾。原来,这里是上海海洋大学“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基地”。让这位蟹苗养殖户尝到甜头的“江海21”,正是上海海洋大学联合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培育的新品种,也是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国家河蟹良种。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介绍,中华绒螯蟹“江海21”由于较好地聚合了父本和母本双方的典型性状,使得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长江原种基本特征更为清晰。而且“江海21”蟹苗也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目前已在全国14个省区市养殖,年养殖面积达20万亩。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16月龄蟹的生长速度提高了17%以上。

新品“蟹宝宝”备受各地养殖户欢迎

崇明区是长江品系河蟹的故乡,蟹的故乡理应出大蟹、出好蟹。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在上海海洋大学等单位成功培育“江海21”后,一些养殖户采用这种蟹种,养出的大闸蟹个大体壮、肉实味淳、黄丰膏满,而且有着漂亮的“大长腿”。有了好的蟹种,那么,如何才能养出好蟹? 王成辉和崇明区不少蟹主暗中憋足一口气,一心想把河蟹故乡的成蟹做大、做强。

“要养出大蟹,蟹种、水草、好水,一样不可少。”沈亚达不仅喜欢和“有学问”的大学教授交朋友,他自己就是一位“教授级”养殖户。三年前,他开始养殖“江海21”时,为了培育出健康的“蟹宝宝”,还专门从常州请来有经验的师傅,负责打理蟹塘里的水草。

此外,福岛社还实施严格的流程监控。沈亚达的案头,放着一叠厚厚的《水产养殖日志及用药指南》。每个池塘的“蟹宝宝”,每天吃了多少饲料,吃食情况如何,是否施药等等,台账一目了然。

养殖产业长远发展,还需投资良种

作为“江海21”育种技术路线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王成辉眼下更关注我国河蟹产业的发展。支撑起大闸蟹如此巨大产业的河蟹种源,目前基本上还是未经遗传改良的野生群体。大多数育苗场仍采用小规格蟹苗,造成养成河蟹的性状退化、规格小、养殖效益下降,已影响到河蟹产业的持续发展。“自2011年来,虽然通过了三个中华绒螯蟹良种,但与其庞大的产业规模与巨大的苗种需求相比,中华绒螯蟹的良种数量实在太少,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仍然十分微小。”

“普通养殖户还是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投资良种,懂得科学养殖技术的更少。”沈亚达的话,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王成辉的判断。而要让更多的蟹农接受良种,为“江海21”打开市场,现代蟹农的培养也必须纳入整个技术产业体系的考虑范围之内。

“希望不久之后,我们崇明本地养殖的清水蟹,也能在全国市场上叫板阳澄湖大闸蟹。”谈到新年的计划,沈亚达信心满满。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