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神器”助力农业大省破解劳动力之困
作者:李陈默 栏目:新闻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7-04-16 17:16
从无人机植保到“傻瓜式”种地
——科技“神器”助力农业大省破解劳动力之困
新华社郑州4月16日电(记者 孙志平、李钧德、张兴军)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未来“如何种地”、“谁来种地”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记者在全国冬小麦主产区河南采访发现,借助植保无人机、高清探头等科技“神器”,一些地方的农事作业正呈现轻简化、标准化,乃至“傻瓜式”特点,不但破解了劳动力紧缺之困,而且实现了节本增效。
受前期雨水足、持续低温影响,豫南部分麦区遭遇条锈病。记者在信阳市平桥区等地采访时看到,由于启用了植保无人机喷药,麦田里穿梭飞舞着一个个白色“精灵”,却少有人迹。
提供服务的信阳银来航空器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骆永海介绍,每架无人机可一次性携带药物30斤,平均每天作业五六百亩,相当于60人的工作量。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全区仅5天时间就完成统防统治2万亩。
“除了效率高外,无人机植保还具有作业标准化、防治效果好的特点。以往每家每户分散喷防,操作习惯、用药多少差别很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无人机作业不但避免了这些问题,低空飞行还能把药物直接喷到作物根部,防治一步到位。”骆永海说。
河南新县陡山河乡家庭农场主夏海斌告诉记者,山区农业这两年变化最大的就是机械化程度。“小麦的植保喷防去年还是用人工,每人每天得付200元,今年就大面积使用无人机了。不但解决了劳动力少、劳动力贵的问题,而且也避免了人工喷防存在的用药安全隐患。”
豫南农民用无人机扫除病害的同时,远在豫北鹤壁市淇滨区的种粮大户唐全合正通过手机开展田间管理:坐在合作社办公室,老唐熟练点开名为“星陆双基”的手机客户端,只见田间苗情、温度湿度、病虫害情况等实时信息跃然掌上,一目了然。
“老农民说不上这套气象卫星系统的高科技原理,大家就管它叫‘千里眼’‘顺风耳’。”唐全合说,“比如以前打算浇水,要扛着铁锨跑到地里去查墒情,现在随时随地打开手机就知道了。开工浇地的时候,还可以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水肥参数,这样农药化肥用量下去了,产量却上来了。”
在唐全合的办公室,记者注意到墙上还有一张名为“小麦农业气象服务大纲”的挂图,上面依次记录着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每个阶段的气象条件、管理重点以及应对措施等。以4月份为例,该图提出应“做好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农药喷洒的最好时间在4月上旬到中旬;应浇好小麦灌浆水。”
鹤壁市农业局总农艺师朱志清表示,“自从农业、气象等多部门联合制作出了这套服务大纲,农业生产就相当于有了一张精准科学的操作说明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傻瓜式’种地。加上机械化省了人工,综合下来农民每亩地能平均多挣100元。”
截至“十二五”末,河南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新增农机总动力9254.26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7.5%,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和水稻的机收率分别达到73%、85.7%。
有关专家认为,面对劳动力紧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在土地流转加速的基础上,科学种田和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将为未来农业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打开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