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黄浦江畔的“洛阳味道”
作者:苏婉蓉 栏目:新闻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6-12-17 09:45
陈显萍杨智伟本报记者姚媛
“这小米粥味道好,唏溜溜的。”“我尝一尝。”“好嘞,小心烫。”12月8日,由河南省洛阳市人民政府主办、洛阳市供销社承办的第四届河南·洛阳名特优农产品(上海)展销周在上海光大会议中心开幕。开幕式一结束,等待多时的市民便围上洛阳一品之家商贸公司的展位。
“洛阳市政府在上海举办展销周,是以农产品营销为切入点,通过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洛阳市副市长娄会峰说。据统计,截至12月12日,参展的76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销售430万元,签订购销合同6900万元,达成合作意向4.8亿元。
政府搭建平台,把农产品推向一线城市
“养殖园位于栾川县雁坎村的半山密林中,专门投资50余万元从深山引进山泉水。”名特优产品专题推介会上,栾川县青城山生态养殖园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郑金生向上海健康堂餐饮连锁、上海豫粹园农产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客商推介产品。
洛阳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蒋智涛说,为促进产销对接,市政府主动与中国合作贸易行业协会、河南省驻沪办、上海市农学会、河南上海商会等30余家单位对接。前三届展销周,上海采购商通过各种渠道追加订货6000余万元;绿尔农业、上皇酒业、杜康控股等龙头企业在上海成功开辟了销售窗口。
“洽谈对接成功,生产商与经销商是合作共赢的。”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洽谈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的下属单位,他们会采用全球的食品安全标准对生产商进行审核、审查和培训。随着合作逐渐加深,双方将达成共同认可的标准,并形成一定量的采购。
“到上海参展不在于现场销售多少,而是要找到长期合作伙伴。”娄会峰说,“要借助上海的平台把洛阳的产品推向全国。”蒋智涛介绍,政府搭建了展示展销、推介洽谈、电商对接三个平台,后两者的效益日益凸显。
倒逼标准化生产,培育特色优质品牌
宜阳县的红薯、紫薯粉条促销正酣,“青城山”的鸭脖、酱猪耳十分诱人。伊川的金栗、尤守智的蜂蜜、九九龄的维他醋……参展产品涵盖了优质杂粮、山珍、肉制品、棉制品、饮品、化妆品、酒、牡丹系列产品等多个品种。
“产品很有代表性,有的与当地文化结合得很好,有的是保健、绿色、纯天然的,都迎合了市场需求。可以看出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上海学校后勤协会餐饮管理专业委员会负责人评价道。
“这是河南省农科院从非洲引进的品种。”国际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东吕明建的突尼斯软籽石榴受到了诸多客商青睐,“经过多次试验,才在宜阳锦屏镇杨店村和孟津县平乐镇后营村落地生根。”
“没有产品,如何展销?展销周本质上是政府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环节,是其价值的最终体现。”蒋智涛说,“要得到优质农产品,就要推动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
洛宁县长水生态农村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侯玉方正在观看基地与河南电视台合作的直播:“一对比,消费者就能看出我们山药的质量优势。在洛宁山区,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民按有机标准生产小米,并打造出‘米珍香’品牌。”
记者发现,农产品加工制品所占比重正逐年上升。“农产品要走出原产地,就要提高商品率。加工农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更容易获得批量订单。”洛阳市供销合作社理事会副主任肖辉友说。
走出去的是洛阳名片,领回来的是旅游商机
走进展区,条幅、玻璃幕墙、手提袋上,处处印有“牡丹花都”的标识,就连整个展区的主色调都与之融为一体。“11月中下旬起,冠有‘牡丹花都’的公交车、小区灯箱广告、门票均投入使用。”肖辉友说,“宣传和推介着重突出洛阳元素,就连参展的产品、企业、人员都是‘洛阳名片’。”
“‘洛阳牡丹甲天下’,牡丹是洛阳的形象。”洛阳市全福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杨耀杰说,“盛唐牡丹饼、黑牡丹饼中加入了牡丹花瓣,并结合了盛唐文化。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的第一道菜,一同‘呈献’更能彰显地域特色。”
任雪玲是牡丹真花艺术品创始人,她的作品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国与美国、德国、俄罗斯、赞比亚等国家友好往来的纽带。由整朵牡丹制成“一品牡丹”花茶、牡丹仿真食品、牡丹酒、农民牡丹画、牡丹首饰……都与“牡丹花都”遥相呼应。
“根据前三届展销周的经验,今年增加了旅游工艺品的展销。人们购买栾川的玉米糁、宜阳的红薯,就了解到洛阳还有老君山、重渡沟这些美丽的地方,不仅是乡村旅游,城市旅游都能带动。”肖辉友说,“驻上海企业栾川三川生态仅2016年就组织了1000余人次的旅游专列。”
“推进农产品营销,应注重融合部门间资源。洛阳旅游、文化资源丰厚,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把旅游市场开拓与特色农产品市场开拓同步推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蒋智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