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教育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集聚优秀教师
作者:沐瑶 栏目:教育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7-04-26 10:10
厦门市职教教师钳工竞赛现场。比赛按照德国双元制培训标准进行,考评员由林德叉车公司的技术人员担任。
厦门实验小学的观摩教学现场
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业务技能考核(田径)的中学女教师组800米跑测试
厦门日报讯(记者 黄怀)近日,全省教师招考统一笔试举行。厦门共有近9000人走进考场,竞争1000多个教师岗位,参加考试人数比去年增加17%。
想在厦门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当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要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厦门全面实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凡进必考”制度,对教师公开招聘进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公开、民主、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把教师“入口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厦门在教育人才引进、培养、保障、激励等方面不断调整和完善,持续优化优秀教师成长与集聚环境。
教育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为厦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厦门高考本一上线率、本二上线率及高考总均分稳居全省第一。在福建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厦门连续三届取得优异成绩,获奖率、获奖人数、一等奖人数、特等奖人数等四项均居全省首位。
【案例1】
“名师培养工程”造就名师团队
人们说同安一中的数学特级教师黄献磅是课堂艺术的演绎者,因为他能让枯燥数字、抽象空间演绎着玄妙和神奇。如果你从他的教室门前走过,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你会惊叹:原来数学课可以这样上!
讲数列的时候,黄献磅会讲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和国王的故事;讲平面垂直的时候,会让学生思考几十层的高楼大厦的墙壁是怎样建起来的;讲概率的时候,会告诉学生抽奖是怎么一回事;讲线面垂直,会带领学生重温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鱼搏击场面……在课堂上,黄献磅的语言生动幽默、严谨凝练;语调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舒缓、时而紧凑。灵动多姿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和想象,也点燃了同学们的求知热情。
“黄献磅老师让数学课具有了艺术的特质,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同行们这样评价。
教书育人,爱生如子。黄献磅老师从教32年,18年担任班主任,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学特级数学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等荣誉。从普通老师成长为名师,源于黄献磅自己孜孜不倦地努力追求,也离不开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悉心培养。他潜心研究教育艺术,努力营造一种富有灵动性、通俗性、趣味性、人文性的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所带的每届学生高考数学科成绩均居厦门市前三名;他曾参加由教育部门组织的省骨干教师培训,参加同安一中选派的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学习,作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参加东北师范大学课程学习,与大师对话,面对面求教,丰富、更新、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CN级论文16篇,制作的课件参加省课件大赛分获省一、二等奖;他主持多个国家、省、市课题研究,参加市级以上专题讲座、示范课25场,被国家选调成为高考命题组核心成员,9次承担省、市质检命题工作。
名师,对于教育事业发展和孩子成长成才至关重要。黄献磅老师的成长过程,是厦门名师工程的一个侧影。
从2007年开始,厦门启动名师培养工程,通过5年的努力,遴选100名教师作为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300名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000名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通过与部属师范大学建立良好合作培训关系,采用集中培训与在职学习、自主研修与导师指导、课题研究与教改实验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同步的参与式模式,构建了“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反思提升-成效跟踪”的培训考核机制。此外,连续5年每年选送120名农村教师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学习,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竞赛项目除了传统教学技能钢笔字、板书和板画外,还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电子白板使用和微课制作,促进全市青年教师全员岗位练兵。
厦门探索中青年名师培养之路,逐渐建立起“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金字塔”式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一批批专家型名牌教师、旗帜型领军人物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提升。
截至去年12月,全市教师队伍中正高级教师18人,享受国务院特贴5人,在职特级教师94人,省教学名师23人,市专家型教师232人,市学科带头人651人、市骨干教师有2823人。一组组数字,折射出厦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大幅提高,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案例2】
“成长工作坊”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参加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第一天,厦门一中的青年老师林宗琳就收到导师、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特级教师黄亮生布置的“作业”:三年至少读四五十本书,并做读书笔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同时,根据自己的优缺点制定三年成长计划,包括听课研讨、开设公开课、发表论文等。
“那一刹那,我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曾经多次想要提升自己,但从来没有如此具体明细的要求。顿时,我对三年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我相信,只要坚持一定能有所收获。”林宗琳告诉记者。
在师带徒的时光中,导师黄亮生为徒弟林宗琳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安排林宗琳定期跟岗学习,听课交流,每学年听课不少于10节,课后指导时间不少于1小时,并对林宗琳听课后撰写的教学报告进行批阅指导。同时,指导林宗琳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和专著,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从2015年开始,厦门推行“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创新特级教师、专家型教师带教厦门青年教师的工作机制。在动态培训培养和考核中,组织市级学科带头人和专家型教师深入学校、课堂和教学一线,带动普通学校的校本教研建设,进一步发挥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我们要把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打造成为全市优秀青年教师的孵化器。”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去年1月,林宗琳在同安梧侣学校为初三(8)班的同学开了一堂迎接质检的作文复习课《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如何备课、设计课程,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安排教学进度,掌握学生作文水平……公开课的每个环节,黄亮生导师都给予了悉心指导。
交流、讨论、切磋、研究……导师的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让林宗琳深受感染和启发。公开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点赞好评。课后黄亮生又为徒弟回放公开课的视频录像,哪些地方可以优化,哪些今后要避免,哪些可以上升到教育理念,都毫无保留地进行点评和指导,既有肯定和鼓励,也指出存在的不足和提升的空间。
在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坊的组织下,林宗琳主持了校级课题《初中语文阶梯式师生同读方法与实践探究》,参与市级课题《初中语文经典名著阅读的阶梯渐进式教学策略探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区级课题《初中“链动式”阅读共同体探究》。
“在工作坊学习期间,我有幸能够与大师同行,收获满满,希望今后再接再厉,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林宗琳说。
【书记谈人才】
创新人才发展机制
提升教育质量
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郭献文
教育人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教育人才,不断探索创新教育人才培养、保障、激励和引进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教育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教育人才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成果显著,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们在创新教育人才发展机制上,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抓手来开展工作。
一是抓师德建设,建立了宣传、教育、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加强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在全省率先建立新教师宣誓制度,从入职起就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做四有好老师。
二是抓教师“入口”,建立了精细化的教师招聘、引进机制和公开、民主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全面实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凡进必考”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
三是抓师资培养,建立了分类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全市广泛开展岗位大练兵、师德建设和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等“三项主题活动”,创新形成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金字塔”式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四是抓师资均衡,建立了促进人才均衡配置的流动机制。在执行多年同城同编、同城同薪政策的基础上,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制度化,促进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是抓教师职改,建立了以师德、业绩、能力为导向的职称评聘量化评价机制。进一步发挥职称评聘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师德和师能的导向作用。
六是抓服务保障,构建了人才选用、培训、考核、再培训和不断提高的机制。努力提高教师待遇,着力协调解决教育人才在引进、招聘、落户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机制的不断创新带来的是教育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截至2016年12月,全市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贴的在职教师有5人,正高级教师有18人,在职特级教师有94人,省教学名师有23人,市专家型教师有232人,市学科带头人有651人,市骨干教师有2823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正脱颖而出。“十二五”期间,厦门高考本一上线率、本二上线率及高考总均分稳居全省第一。在福建省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厦门连续三届取得优异成绩,获奖率、获奖人数、一等奖人数、特等奖人数等四项均居全省首位。教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正成为厦门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和高质量普及的坚实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持续推动教育人才发展机制创新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厦门教育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厦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教师编制、队伍结构、教师待遇、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在制约着教育人才的发展,无法形成优秀人才的职业吸引力有力优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