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保障员工权益才有企业效益
作者:安靖 栏目:关注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7-05-17 10:03
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根源是人。想办法留住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实现双赢
据报道,某家注册于北京、民营股东背景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16年10月份拿到公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后,经营中漏洞百出,缺乏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强行辞退在孕期坚持工作并承担相应任务的女员工,令“金融民工”生存现状问题再一次浮出水面,引人深思。
所谓“金融民工”,其实是金融初级从业者的自嘲性称谓,特指那些工作强度大、收入却并不像传说中那样高企的金融类工作,比如券商、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内的某些基础性岗位。这些岗位相对单调枯燥却不可或缺,当事人只能单纯地积累局部的工作经验,却无法将经验沉淀后创造性发挥,形成独立创意的内容。如此一来,容易使雇主形成“技术含量低,替代性高”的惯性认知,对雇员在待遇薪酬、福利保障及人性关怀等方面缺失甚至歧视,导致雇员权益和企业效益失衡,雇主为了一味提升企业效益忽视维护雇员基本权益。
金融行业最核心的两个概念莫过于时间和风险,在这两个概念背后,就是“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实操层面,目前金融业界工作人员普遍抱着“利益最大化”态度看待从事的工作。的确,由于资金融通的天然属性,这些工作的成本投入可能带来更多利益回报,但若从业者能拓宽视角,形成“这个世界如何在金融介入之下精妙运行”的宏观思维,就会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看待每一种金融类岗位,不至于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不妨通过一个事例对上述观点论证。一家涉及房地产和汽车教育服务等多元化发展的大型民营企业资本市场部,在作资本运作方案时,往往从公司内部出发,了解现有需求,然后实操。倘若是重组上市,就寻求收购合适的壳公司,再将产业装进去;如果是IPO,就按照证监会程序,申报材料、等待审批。上述过程,是相关岗位的标准化流程,企业可以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程序赚取利润。然而,如果企业雇主仅仅将这一过程狭隘地理解成最大限度地“挣钱”,就容易形成员工工具化思维。雇主若能将资本运作流程理解为人类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微观变化,变化手段是资金在资本市场相关产业板块中的流动,就能更深刻地发现,企业若想持久性盈“大利”,必须加强内部结构优化调整,必须想办法让每一个具体岗位不断创新、通过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公司发展增加智慧。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根源是人。想办法留住人才,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