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关注

“三月三”不但要吃荠菜花还是古代“女儿节”

作者:叶知秋    栏目:关注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7-03-30 08:45

□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冻得把眼翻”。在南京民间,有不少和“三月三”有关的俗语。今天又是三月初三,“老南京”就来和您韶韶与三月三有关的老南京民俗。

1

今天竟是荠菜花的生日

传统民俗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农历每个月和月份数字相同的日子,大多为一个重要的节日。比如正月初一、二月二、三月三等。正月初一是春节;二月二是“龙抬头”;三月三呢?“南京人把这一天看做荠菜花的生日,有若干和荠菜有关的民俗、食俗。”南京民俗学者陈济民介绍。

民国时期徐寿卿《金陵杂志》 记载:“三月三日为荠菜花生日,妇女均插荠菜花于鬓边。民谣曰:‘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陈济民说,老南京人相信,今天是荠菜花的生日,这一天一定要把荠菜花和鸡蛋同煮食用。

很多人家踏青时还要采摘整株的荠菜花,带回来煮鸡蛋吃,这样能够治偏头痛、预防小儿发烧。有的人家还将煮过鸡蛋的荠菜水喷洒在屋内外,或把荠菜花置于自家门上、床铺下,认为此举可以预防虫蛀。

和“荠菜花煮鸡蛋”有关的,还有一个民间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采药时,忽遇大雨,他在一老者家中避雨,见老者患头晕症,痛苦不堪。华佗随即替老者诊断,并在老者园内采来一把荠菜,嘱老者取汁煮鸡蛋吃。老者照办,吃蛋三枚后,病即痊愈。

此事传开,人们都纷纷用荠菜煮鸡蛋吃。而华佗给老者治病的日期正是农历三月初三。

专家告诉记者,荠菜花的确具有明目清火、利肝健胃、清热利尿等功效,因此,三月三吃荠菜花煮鸡蛋,具有很好的养生作用,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民俗。

2

东晋时期的上巳节很热闹

很多民俗节日,在古代都能找到“前身”。二月二是从唐代的“中和节”演变而来,而古代的“三月三”,和现代的“三月三”也有一定的区别,“古代,三月三被称为‘上巳节’,是三月上旬的‘巳’日,这一天还被称为‘女儿节’。”南京民俗研究者张腾介绍。

张腾告诉记者,早在周朝,就有“祓禊”的习俗,人们纷纷到水边去沐浴洗濯,并举行仪式,以求消灾祛邪。又因为“祓禊”往往是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举行,“上巳节”名称也因此而来。

后来,由“祓禊”又衍生出春游踏青的习俗。三月初三前后,正是阳春时节,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大地复苏,踏青赏春,郊游健身,正当其时。《南京民俗志》记载,东晋时期的上巳节非常热闹有趣,上至豪门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在三月三这天来到九曲清溪,十里秦淮之滨,取水沐浴,荡涤心胸,追逐嬉闹。

踏青的人群中,还有皇帝。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就曾在上巳节来到青溪、秦淮河畔,与戏水沐浴的百姓同乐。

3

当年的三月三,牛首山最热闹

唐代,正式将三月三公布为踏青的节日,官员甚至要放假一天。三月三春游的习俗在南京也绵延不绝。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于三月初三出宫,率大臣们浩浩荡荡地踏游牛首山,堪称当时盛景。“春牛首,秋栖霞,旧时人们三月三踏青的主要目的地,就是牛首山。”张腾介绍,三月三这天,牛首山彩幄翠帐,人流如潮。

除了牛首山,雨花台也很热闹。《正德江宁县志》载:“携酒游山,城南雨花台最盛,谓之踏青,每日游人晚归如蚁。”当时还有一个习俗,郊游时,人们一定要戴柳、插柳。戴柳就是在头上套戴杨柳圈;插柳是用嫩柳枝条做成杨柳球,女的插在发髻上,男的插在衣襟间,均寓有消灾祛病之用意。

一直到民国年间,南京人依然有“三月三”出游的民俗。南京籍学者夏仁虎在《岁华忆语》 中专门描绘了老南京的“上巳”民俗:三月三这一天,很多南京人家都到雨花台的永宁泉去休闲,人们在永宁泉前品尝新茶。永宁泉的泉水清冽,既能解渴,又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闷,不知不觉,一天时间过去了,大家要玩到夕阳落山才会回去。

4

今天为何会是“女儿节”

那么,为什么将三月三称为“女儿节”呢?

张腾介绍,这是因为古代女子平日都呆在家中,轻易不外出,只有三月三这天,才有机会外出春游踏青。

唐代诗人杜甫《丽人行》写的就是三月三女孩子们集体出游的场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此外,过去南京民间对“三月三”还有所谓的“桃花水”、“桃花汛”之说。

据《南京民俗志》记载,农历三月,长江涨潮,称之为春汛,此时正是桃花绽放的时节,南京人就将三月三前后的春潮,称为“桃花水”、“桃花汛”。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