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中国准备了哪些牌?
作者:醉言 栏目:关注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6-12-18 17:32
中新社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刘育英)随着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的衰减,作为中国经济“压仓石”的实体经济,受到美国制造业回流、新兴市场竞争力上升的两方面挑战。16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认为,中国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产能过剩仍待化解;二是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三是供需错配;四是民间投资持续下行;五是行业性、区域性困难有待缓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7年经济工作做出全局性部署,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稳信心。
今年前11个月,中国民间投资仅上涨3.1%,对工业投资增长造成严重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民间资本信心不足。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对产权保护的信心不足。
前几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首次对产权保护进行顶层设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传递出产权保护信号,提出“建设法治化的市场营商环境”“编纂民法典”“保护企业家精神”“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稳定民营企业家信心”等政策方向。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表示,加强产权建设有利于保证各方合法权益,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顺畅运行,同时有助于鼓励民间投资,起到稳增长作用。
二是调供给。
2016年,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钢铁、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提前完成目标;民营企业去杠杆基本完成;全国房地产库存连减9个月;一系列降低企业负担的措施推出。不过,“僵尸企业”问题,企业成本高企问题,国企杠杆率仍高问题,仍有待解决。
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说,必须认识到,“五大任务的完成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于佳宁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显著成效给产业以信心,改革图景日益清晰,明年将继续按照“十三五”规划要求,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实现市场出清,促供需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成为振兴实体经济重要措施,其中包括质量提升行动、发扬“工匠精神”、提升传统产业等,这将有助于解决中低端制造难以满足民众消费升级需求的“供需错配”问题。
三是增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房地产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赛迪方略副总裁黄磊认为,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有助于稳定房地产投资,从而拉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促进投资和消费。
四是降成本。
中国制造成本高企问题持续存在,大大削弱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中国制造的竞争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今年10月份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56%的受调查企业认为总体负担较重,包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要素成本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项措施涉及降低企业成本,包括降低企业杠杆率、加快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推进能源价格改革、降低物流成本等。
于佳宁认为,上述“组合拳”政策措施全方位降低企业财务费用、税费负担、社保支出、交易成本、用能成本、物流成本,全面降低企业负担,有望重塑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