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福建古田卓洋乡庄里村党支书周炳耀:村民的好支书
作者:山歌 栏目:关注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6-10-21 15:34
原题目:追记福建古田卓洋乡庄里村党支书周炳耀:村民的好支书
2016年9月15日是阴历中秋佳节,在这个本应百口团聚的节日里,福建省古田县卓洋乡庄里村的全部村民却沉溺在无尽的悲哀当中。这一天,他们亲爱的党支部书记周炳耀,为了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免遭亏损,被无情的洪水夺去了宝贵的生命。
忠诚的共产党人
四面环山的庄里村,一条无名小河穿村而过。常日里只是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台风一来就变得洪水滚滚,使人望而却步。站在没有护栏的石板桥上,庄里村支委张华忠讲述起周炳耀生命的最后时刻。
15日清晨5:50,周炳耀发现老人活动中心路边的菇棚被雨水破坏,竹子、菇筒等聚积物散落,堵住了路边桥墩,致使桥下水流受阻,河流水位暴涨。
假如不尽快疏浚桥洞,洪水将会涨得更快,严重威逼沿河两岸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周炳耀立刻跑到已被洪水没过的桥面上,双手牢牢抓着梗塞在桥洞的竹竿用力拖拽。在用力拔出竹竿的一刹那间,疏浚的桥洞构成的急速水流将周炳耀连人带竹竿拖入了桥下。
紧跟其后的张华忠见状立刻高声呼救,但湍急的水流早已将周炳耀吞噬得无影无踪。7时许,人们在距离庄里村5千米的下流河道中发现了周炳耀,他的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45岁。
在周炳耀留下的“两学一做”学习笔记中,记者看到了他生前写下的一段话:“学习谷文昌精神,争当‘四有干部’(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
“实际上,他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每次村里有急难险重的任务,他老是冲在最前面。”庄里村村委会主任刘长务回想,2013年4月份的一天,山上突发大火。不等消防队员前来,周炳耀立刻率领村两委冲到山上,抡起铲子就扑火。
“每扑打一次,就有火炭碎片飞溅起来,周书记的手上都是伤,眉毛也烧了,但他全然不管,怎奈火势愈来愈大,他又和村民一起动手造防火隔离带,一直奋战了数小时。”刘长务说。
水里来、火里去的周炳耀其实不是天不怕地不怕。他的儿子周明灿说:“爸爸其实会晕血。年初他帮他人铺瓦的时候,脚被钢筋扎出来流了一大摊血,他见血一下子就晕倒了,还被送到了医院。然而在危险眼前,爸爸却历来都不会畏缩。他老是说,那是他的义务。”
大众的贴心人
中秋之夜,庄里村没有了往年的热闹和喜庆,失去亲人的悲哀覆盖在每个人的心头。村民们都自觉地来到周炳耀家,抚慰他的家人,倾吐无尽的哀思。远在河南、浙江、海南等地打工的村民惊闻这一凶讯,许多都在第一时间买了火车票、汽车票甚至飞机票,他们都希望看周炳耀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村民周传义是看着周炳耀长大的,他呜咽着说:“耀仔的牺牲,大家一是肉痛,二是可惜,更多的是怀念。村里124户人家,基本上每家都获得过他的帮助啊!”
2013年9月的一天,清晨4点多,村民刘长周忽然胃疼难忍,无奈之下,只好把书记唤醒。周炳耀二话不说启动小车,一路疾行,将刘长周送到古田县医院。“到医院后诊断是胃穿孔,医生说再晚来10分钟,问题就严重了。”刘长周还说,他家里穷,一时没有看病的钱,周炳耀当天垫付了4万元,后来又补交了4万元,至今他只还了4万元。
“我住院的时间正好是收稻谷的时节,家里的稻谷不收就会烂在地里。周炳耀归去后又和其他人一道帮我把稻谷都收了,保住了当年的收获。我都不晓得怎样感激周书记,只能今后多为他家人干点活吧。”刘长周说。
“周书记的车就是村里的‘救护车’和‘公交车’,跑了8万多千米,有一半都是为村民跑的,并且他还历来不收大家的油钱,都是白跑。”周传仓老人告知《经济日报》记者,周炳耀素性仁慈,性格很好,在处置村务工作时,老是笑容相迎、耐心解释。他还特殊心灵手巧,木匠、水电、建筑几乎样样都,常常帮助大家干这干那。
村民张焕伟回想,去年冬季因天气酷寒,许多村民家中水管、水表冻裂,周炳耀自带材料,无偿帮助大家更改了破坏的水管、水表。村民们提出假如不要工钱,好歹也收点材料费,他却说这些都是他家废弃的,可实际上都是他花钱购置的极新材料。
为了完善全村基础设施,改良村民生产生活要求,周炳耀多年来更是竭尽全力。2014年,为了便利大众生产生活,庄里村急需硬化水泥路,却筹集不出更多的项目款。情急之下,周炳耀把家里打算用于儿子举行婚礼的几万元蓄积,无偿借给村里。
记者问:“周书记随处垫钱、借钱,他家经济要求很好吗?”
“担任书记之前,他家经济要求很好。担任书记后,他成了村两委中最穷的一个,多年来为了村里发展和帮助大众,他给出去的钱不晓得有多少。”刘长务说,“村里目前还欠周书记3万元钱。前两天,信誉社的信贷员来,我才晓得周书记外面还欠着6万元贷款。”
“作为一名村干部,要时刻切记大众好处无大事,真心诚意地为大众做事,满腔热情地为大众处理实际困难和题目。”这是周炳耀在大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中写下的一段话,他用长久的生命践行了经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肃静许诺。
脱贫的带路人
古田县所在的宁德市是典范的“老、少、边、岛、贫”地区。“在闽东地区,‘洋’指丘陵间的高山,卓洋、前洋、吉洋等都是地形要求较好的村;‘里’则是丘陵间的低凹地,像庄里这样的村落也意味着地形要求更加恶劣,经济发展也更加落伍。”卓洋乡党委书记陈昱晨告知《经济日报》记者,可是目前的庄里村可不比那些“洋”差,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60元,超出卓洋全乡平均水平。这都离不开周炳耀书记的带头示范用处。
2009年周炳耀被选村党支部书记时,庄里村还是个典范的“靠天吃饭”的穷村,人均年收入才3480元。多年在外跑运输的他熟悉到,靠传统的水稻栽种永远脱不了贫,依据庄里村的地形要求,发展食用菌应当是个很好的门路,便号令大家一起栽种食用菌。
“当时大家既不懂技术,又不了解市场,谁都不敢种。”刘长务说,为了带动大家发展食用菌,周炳耀带头栽种了两万多袋花菇,当年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周炳耀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有要求的大众纷纷开始栽种食用菌,走上了依附特点农业脱贫致富的路径。
那些既没有资金,又没有技术,甚至劳动能力缺乏的,周炳耀也一个衰败下。
2013年,贫苦户张祖强因残疾致贫,家中仅老婆有劳动能力,想发展食用菌栽种又苦于无技术赞同。周炳耀率领村中两名食用菌栽种专业户到张祖强家中为其提供技术帮助,两年多下来,张祖强一家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已经基本脱贫。
在周炳耀的率领下,庄里村近几年累计发展栽种花菇166.9万袋、鸡腿菇40.5万袋、猴头菇75万袋、白木耳148万袋、水蜜桃200亩,全村124户414人基本所有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们村的整体脱贫已经基本完成,然而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等现象还难以防止,所以我们要依照省市安排,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继续周书记遗志,早日让所有村民完成小康。”刘长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