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唤醒“沉睡”的文物
作者:山歌 栏目:财经 来源:东方财富 发布时间:2022-06-13 13:13 阅读量:6715
圆明园只能拍照良渚文化只能去参观不,都过去了
现在参观圆明园或良渚等遗址公园,不再是一片废墟,空无一人游客可以通过增强现实眼镜看到不同的虚拟场景,包括复原的海晏堂和喷水的十二兽首在良渚遗址公园,你还可以看到5000年前的部落首领正在焦墨山的高地上考察他的首都
日前,在甘肃兰州举行的第二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合工大副校长刘小萍以《大遗址文化内涵的叙事展示与交互技术研发》为题,分享了最新研发成果。
激发文物科技创新活力,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共享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专家学者结合最新科研进展和成果,相关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记者了解到,这13位专家学者均为十三五期间承担国家重点R&D计划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项任务的项目单位,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研究人员
科技加持,文物活起来
刘小萍介绍,利用自然语言理解,语音合成等人工智能技术,游客可以和这个原始的首领聊天,问他城市里有多少条河流,伴随着AR眼镜的虚实叠加效果和追踪定位技术的发展,用户戴上眼镜就可以像电影《Ready Player One》一样感受游戏世界中呈现的场景。
文物保护离不开科技赋能,这几乎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该研究所敦煌保护研究部主任吴健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吴健主要从事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直备受关注以数字敦煌为例,在与现代科技相遇,交融的过程中,敦煌艺术走出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更加炫酷
吴健表示,在大数据时代,要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这个平台,全面构建多元化的敦煌文化,让观众多角度,深度,全方位地欣赏和体验艺术,让不可移动的敦煌文物突破物理空间,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实现全球共享,培养和提升国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助力科技,保持原创,开拓未来
没有高科技手段,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走不到今天吴健说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已经走过了70年,科技功不可没
吴健说,目前中国文物保护领域使用的设备和技术代表了当代国际文物保护的水平科研条件,科研环境和科研手段正在加强,保护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刘小萍的观点与吴健不谋而合。
刘小萍介绍,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和利用中的作用就是把以前不可能甚至想不到的事情变成现实文物多角度,全方位信息的结构和知识,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文物保护和利用的传统流程是如何统一的,形成一个被大多数文博部门认可和执行的统一接口未来需要不断加强行业合作和共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主要从事木质文物,考古遗址出土文物和土遗址保护的研究,其中易碎青铜器保护关键技术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利用科学技术形成适合保护馆藏脆弱青铜器的关键技术,引入‘科技力量’保护珍稀脆弱文物是基本的,也是必要的陈家昌说
只有守护原创,才能更好地探索未来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文物科技创新将围绕文物保护,研究,管理和利用的需求,遵循文物发展规律,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不断推进基础研究,加快急需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同时,还将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文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构建产学研多学科协作,深度融合的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