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土地市场热度持续下半年供应或增加
作者:肖鸥 栏目:财经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0-06-03 09:13 阅读量:16132
土地市场持续高温。
进入6月,多家市场机构陆续发布了5月的房地产数据。其中5月土地市场保持平稳,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5月单月拿地前100房企拿地总额3862亿元,同比小幅增长3.1%。
同时,优质地块争夺激烈,深圳、广州、北京等城市5月持续出现高价地。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25日,全国范围内单宗地块超过20亿元的土地已经有44宗。
土地市场需求端为何持续火热?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曹晶晶表示,热点城市优质地块推出增多、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叠加多地在供给端出台的扶持政策,企业竞拍积极性提高,土地市场持续升温。
土地市场成交火热
5月,多个“明星”地块的出现,被认为是土地市场需求火热的直接体现。
5月15日,深圳以116亿元总价、45%的溢价率出让一块位于前海的宅地,十余家房企经过百轮出价方获成交,可售楼面价格创下深圳新高。另外,合生创展以180亿元的总价,10日内连续拿下北京分钟寺区域的多个不限价住宅地块。27日,烟台一宗商住用地经过1148轮耗时近7小时,最终以118.8%的溢价率成交。
分地域来看,一二线城市仍是房企拿地重点,长三角区域部分城市土地成交涨幅较大。CREIS中指数据显示,1-5月,全国土地成交金额前十城市总计成交7400亿元,较去年增长42.5%,杭州以1210亿元的成交总价居首,而北京和上海分别以1131亿元和1047亿元的成交额占据第二、三位,相比去年分别增加了58%、73%。
从出让面积来看,前5个月前十城市成交1390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1%。其中成都以2323万平方米稳居榜首,广州和西安分别以1543万平方米和1505万平方米位居二、三名。
从增速来看,二线城市南京、成都分别为145%、73%,增速明显加快,一线城市中广州增幅较大。
1-5月,前50房企拿地总额9248亿元,同比下降6.3%,前100房企拿地总额的下降幅度同样进一步收窄。5月单月来看,拿地前50房企拿地总额3127亿元,同比增长4.7%;前100房企拿地总额3862亿元,同比增长3.1%。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降准降息等政策影响下,房企拿地积极性逐渐提高,多地再次出现高溢价率土地成交,特别是厦门等地再次出现历史最高总价百亿地块,使得土地市场热度持续提升。
张大伟认为,房企开始积极拿地,主要是为了追求市场规模。疫情下,部分房企判断市场会快速企稳,政策刺激楼市,拿地积极性明显提高,特别是4-5月整体行情持续升温。另外,疫情对房企的资金链影响虽然大,但国内融资难度降低,也提高了拿地积极性。
6月1日,贝壳研究院发表报告称,5月房企境外新增债券复苏,房企在融资市场保持活跃。5月单月国内外债券融资总额发行约617亿元,同比上升31%。1-5月房企债券融资5627亿元,前5月房企融资规模占比2019年全年48%,2020年有望在规模上超越上一年。
供应或持续放量
多位受访人士均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在土地市场需求端持续火热的同时,下半年土地供应加码的可能性也较大,这或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度逐年走高有关。
根据易居研究院今年2月发布的数据,2019年土地财政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52.9%,较2018年增长1.9个百分点,比值再创历史新高。而在疫情压力下,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加大供地力度成为必然选择。
兰州市近日宣布,今年土地出让宗数和面积同比超1倍。兰州市相关部门称,“面对疫情影响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市自然资源局今年通过加大土地供应、及时配套规划等方式促进项目落地,为全市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再以济南为例,根据自然资源部近期公布的2020年济南市本级供地计划,今年计划供应住宅用地9349亩,占供地总量的25.93%。截止到5月末,济南市本级供应住宅用地(包含已供未成交的)23宗,总面积1037亩,仅完成全年计划的11.1%。下半年加大住宅用地供应的可能性较高。
有地产研究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一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城施策”,为地方政府灵活调控和供地政策提供了一定空间。另一方面,在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地方政府天然有加大供地的冲动。因此,不建议房企在现阶段持续高溢价拿地,下半年供应增加后或才是更好的时机。
6月1日,在一场房地产线上研讨会上,平安证券研究所地产首席研究员杨侃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3月以来楼市持续复苏,政府加大土地供应规模,企业拿地积极性逐步提升带动土地市场溢价率攀升,预计在规模增长诉求与资金环境宽松的契机下,部分房企拿地态度或仍保持积极。
杨侃表示,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一方面房企加快推货下新开工的回升以及赶工期带来的施工强度提升均会对投资形成支撑;另一方面,土地市场升温、延期出让金补缴也有助于土地购置费增速修复,全年投资仍有望实现正增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