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卫生习惯,你能做到吗
作者:竹隐 栏目:财经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0-03-09 16:33 阅读量:8597
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企业复产复工进展迅速,城市生活秩序渐入正轨,市民们也在日常生活中高度重视个人卫生,坚持着良好的卫生习惯:外出佩戴口罩、避免皮肤接触、洗手清洁到位、房间经常通风……种种深入人心的防疫措施,将在群众生活中掀起一场怎样的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经此一“疫”,公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是否会上一个新台阶?
本期的“今晚调查”,通过天津妈妈网、掌上天津App、腾讯大燕网等多种渠道发起主题调查《这些卫生习惯,你能做到吗》,共回收有效问卷342份。调查显示,经此一“疫”,广大市民的卫生意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卫生清洁习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如未来能辅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并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那么公众健康与卫生情况也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密切关注个人卫生
在全部受访者中,男性占43.27%,女性占56.73%;在年龄分布方面,18岁以下占9.65%,19岁至30岁占24.56%,31岁至40岁占21.93%,41岁至50岁占14.33%,51岁至60岁占12.57%,61岁以上占16.96%。受访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上较为均匀,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公众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现状。
近六成受访者重视自身卫生清洁状况,其中比较关注占25.15%,非常关注占23.39%。19.59%的受访者不太关注卫生清洁,16.08%的受访者对自身卫生状况关注度一般,也有15.79%的受访者认为自身卫生不需要关注。
针对新冠病毒疫情,世卫组织给出了相应的个人预防措施建议,其内容基本围绕卫生习惯与健康管理。从现有的防疫手段来看,提升卫生关注度有利于个人健康,也有利于防疫工作的整体成效。
需要注意的是,约三成受访者坦言“不太关注”和“不需要关注”个人卫生,说明针对个体的卫生防疫知识宣传仍然需要继续推广,深化印象、改良习惯、扭转认知。
聚餐方式有待革新
按照从1到5的分值,请受访者为既往卫生习惯打分时,数据均值为3.03。受访者自评过往的卫生习惯处于“较好但尚不够理想”的水平。
受访者能够做到长期坚持的卫生习惯包括:
此外,一部分受访者也能做到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36.55%);家庭垃圾及时处理,丢入指定的垃圾桶内(35.67%);不吃生肉(34.80%);不与他人共用同一个饮食器皿(33.92%);做好家养宠物的清洁工作,确保环境卫生(31.58%);聚会坚持分餐,不给他人夹菜(29.24%)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于聚餐、聚会传播的案例不胜枚举。本次卫生习惯调查也显示,能够做到聚会分餐、不夹菜劝酒的受访者占比不高。疫情给了很多人一次反思社交行为模式的机会,社交礼仪、聚餐卫生状况有待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口罩分批投入市场
疫情出现之前,受访者家中储备的卫生防护产品的情况如何呢?调查显示,48.54%的受访者家中常备酒精类产品(喷雾/棉球/棉片等),42.40%的受访者家中备有家用消毒液,41.23%的受访者家中备有一定数量的防雾霾口罩(包括N95等型号),40.94%的受访者家中备有具有一定消毒功能的(免洗)洗手液。约三成受访者家中甚至还备有医用级别防护产品(外科口罩、医用手套等)或工业级别防护产品(工业面罩等)。但可用于护理传染病人的护目镜或具有类似功能的产品储备不足,仅占23.10%。
截至目前,受访者感到家中卫生防护产品不够用的,占33.04%;有一定缺口、勉强够用的,占27.49%;可以维持一段时间的,占20.76%;非常充足、无须担忧的,占18.71%。在紧缺的卫生防护产品中,又以此前最难买到的口罩最受市民关注。32.75%的受访者急需重复使用口罩,却苦于没有良好的消毒处理方式;29.82%的受访者会偶尔重复使用,不加任何处理;21.6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科学处理,重复利用;15.79%的受访者认为宁可不戴口罩,也绝不重复使用。随着各地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卫生防护用品市场未来的供货将更加充足;而通过网络平台、正规药店预订购买口罩的渠道,也正陆续开放。
医生家庭的好习惯
王女士从小在医生家庭里长大,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她开始意识到自家和其他家庭在卫生意识、生活习惯上的种种不同。
“科普宣传中提到的一些细节,比如洗手要洗两分钟、盖上马桶盖再冲水等等,其实都是我家一直以来的传统。我妈妈(对于卫生清洁的要求)严格到什么程度?全家人出门穿的鞋子和外套,都是不能进屋的。我们在家门口必须脱衣摘帽,放好挂好。疫情信息刚出现,我自己还没反应过来,妈妈就已经买好了一箱酒精放在家里。任何外来物品进家前,外包装必须用酒精擦拭;人从室外回来,也要严格进行手部消毒。”
“说实在的,我没有(像妈妈一样)那么讲卫生。”王女士认为自己虽然继承了母亲的一部分卫生习惯,但在卫生观念上和作为医生的妈妈认真严谨的态度相比仍相去甚远。不过她有每年为家人购买防雾霾口罩的习惯,家里囤积了一定数量的N95口罩。“年前听说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时,外面已经很难买到口罩了。我陆陆续续通过朋友买到了一些口罩,少部分是N95口罩,更多的是医学护理口罩。” 然而由于家人过年期间都没有出门,此后又长期居家办公,她的口罩消耗量并不大,最近正在考虑送给需要外出工作的朋友们一部分口罩,以帮助大家抵抗病毒、共克时艰。
公众卫生意识提高
健康战“疫”,人人有责。如果人们不能保持卫生习惯或无法做到应有的卫生防护,一般都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有条件的受访者占35.67%;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没条件的受访者占33.63%;主观上很重视、客观上没条件的受访者占30.70%。虽然确实存在物资不足、准备不够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总体来看,主观因素对公众卫生习惯的制约更明显。提升公众卫生意识,有利于改进公众的卫生习惯。
疫情期间,公众卫生意识逐步提高。针对当前卫生防疫部门向公众推荐的自我防护手段,77.66%的受访者能够做到归家后及时洗手并进行手部消毒,63.57%的受访者外出佩戴具有医学防护功能的口罩(N95或外科医用口罩),42.69%的受访者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挡口鼻,39.77%的受访者清洁家居纺织物品并进行消毒处理,37.43%的受访者对卫生洁具进行消毒处理,36.55%的受访者注意给餐具消毒杀菌,36.26%的受访者不直接接触任何未经消毒的公共区域物品,35.38%的受访者避免握手、拥抱等接触性的社交行为。
积极传播防疫理念
在获取卫生知识的渠道方面,手机新媒体占52.34%,报纸杂志占44.74%,电台电视占41.81%,户外电子媒体占37.13%,家庭教育占36.26%,单位/社区公告牌占35.67%,专业书籍/纪录片公开课占35.09%,课堂教育占30.12%,亲朋好友交流占22.81%
在新冠病毒防疫期间,面对媒体推荐的众多卫生知识,受访者的态度并不一致——
在向亲友传播卫生防疫理念的过程中,受访者觉得卫生习惯最难改变的群体依次为:长辈老人(30.99%)、各年龄段都有(22.81%)、少年儿童(16.08%)、中青年人(15.79%)。此外,还有14.33%的受访者坚定表示,没有无法改变的卫生习惯。部分受访者还总结了自己推广卫生防疫理念的心得:儿女劝不动父母,但孙辈劝得动爷奶;别嫌家庭群总发些保健知识,年轻人多发一些科普内容,家族成员人人受益……以社区、家庭为单位,通过手机新媒体推广卫生知识,由家族成员互相监督改善卫生习惯,是当前最现实有效的路径。
公共环境共同维护
在新冠病毒防疫期间,受访者中对个人垃圾的处理方式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重视个人卫生防护,不该以影响公共卫生环境为前提。30.41%受访者偶尔会主动阻止他人随地乱扔垃圾,29.24%的受访者经常主动阻止他人随地乱扔垃圾,17.84%的受访者总是主动阻止他人随地乱扔垃圾,合计占比近八成。可见,市民对公共卫生环境不仅非常关注,而且愿意主动维护公共卫生环境不受破坏。
卫生习惯能否保持
未来,受访者希望从多方面强化卫生习惯。41.81%的受访者表示有病要早防范早治疗;40.35%的受访者表示要生活规律,劳逸结合;40.06%的受访者表示会注意饮食卫生安全。
疫情结束后,当前的卫生习惯还有多少能得到保持呢?数据显示,25.73%的受访者能做到长期保持目前的大部分卫生习惯,19.88%的受访者能在短期内保持部分卫生习惯;24.56%的受访者无法明确未来的卫生习惯变化;约三成受访者表示无法保持目前的卫生习惯。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杜立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执行更便利、简单、快捷的行为选项。因此,行为习惯作为个体的默认选项,需要一定的外力干预使其弃旧从新。“在防控疫情期间,我们可能会发现身边总有一些让人感觉‘不方便’的要求和规则需要遵守,这其实是抑制过去陈旧的行为惯性自动发生而设置的必要阻力和“行为关卡”,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疫情结束后想要延续积极的卫生习惯,可以利用外部环境的改善与规划,减少日常生活中那些良好行为的‘阻力’,给我们的行为轨道添加‘润滑剂’。比如以社区、家庭为单位,通过卫生设施、卫生用品的人性化配置,提升洗手、戴口罩、杀菌消毒等卫生行为在执行时的可达性;通过高科技手段,开发人们想买、爱用的清洁产品,增加清洁工作中的趣味性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引导个人卫生习惯的进步;而良性的激励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升级,才是助推人们在未来更长时间里持续升级卫生观念、优化生活习惯的关键。
摄影 本报记者 尉迟健平
本版制图 雷蕾
实习生冯悦欣对本文亦有贡献。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