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物美、永辉入围麦德龙中国业务最后一轮竞购苏宁退出
作者:谷小金 栏目:财经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19-07-14 12:43 阅读量:10119
传物美、永辉入围麦德龙中国业务最后一轮竞购 苏宁退出
“家乐福卖身苏宁之后,大家都在等待麦德龙的消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据悉,物美和永辉入围对麦德龙旗下中国业务的最后一轮竞购,苏宁已退出。此外,永辉已与高瓴资本联手。鉴于潜在买家们的竞争激烈,交易对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估值在20亿美元左右。
麦德龙是一家拥有55年历史的德国老牌零售批发商,1996年进入中国并在上海开出了第一家在华门店。公司官网显示,目前在中国的58个城市开设了95家商场。该公司目前在全国各地拥有1.1万名员工,截至2018年9月的财年销售额为27亿欧元(约合30.2亿美元,209亿人民币)。
虽然麦德龙进入中国已经23年,在国内拥有92家门店,营收高达213亿元,在中国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成立于1964年的麦德龙,与传统零售商不同,采取现购自运模式,即仓储式商场,卖场即仓库,由顾客自行挑选商品,付款后运走,并且主要针对企业客户。
巅峰时期,麦德龙在全球28个国家建立了超过2300个商场,拥有员工多达24万以上,成为典型的巨无霸,盛极一时,冲进欧洲第二,全球第三。
但从2009年开始,麦德龙的营收就开始走下坡路。2008年麦德龙营收实现历史最好的679.55亿欧元,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营收592.19亿欧元,2016年更是猛跌63%,变为218.7亿欧元。而亚洲市场在整个麦德龙的布局中所占比例一直较低,2018年麦德龙亚洲门店数量140家,占其全球门店数量的18.2%,营收只占14.5%。
2013年,麦德龙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新高,同比增长29.7%,这让在欧洲不断关店、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麦德龙开始把中国列为重点关注市场。但随后的几年,麦德龙中国的业务并没有给人太大的惊喜。2014年,麦德龙中国实现189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8%,2015、2016年连续两年增幅在1%。
传闻不断
2018年9月,麦德龙将出售中国业务部分股份的消息被披露后,不断有即将出售的传闻流出,相关方均未对此发表评论。
2019年也曾传出阿里巴巴将其收入囊中的市场传闻,彼时阿里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市场传闻,不予置评。
2019年3月,知情人士向外媒透露,麦德龙已通过招标开始出售其在中国的业务,此交易的估值在15亿美元至20亿美元之间。如果本次交易达成,麦德龙将出售其中国业务80%股权,但会保留大宗少数股权。潜在买家第一轮投标预计将在四月份提交。麦德龙德国发言人表示,该公司正与潜在合作伙伴就其中国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进行谈判,但拒绝就其与潜在合作伙伴的交流或销售流程的细节置评。
永辉超市则在3月发布澄清公告,称与麦德龙中国有过初步沟通,但未与麦德龙中国就收售事宜进行实质性的商业洽谈,也没有形成任何一致性意见和任何文件。其他传闻中的竞争者均表示不予置评或未对此未作回应。
麦德龙中国区总裁康德曾在今年4月公开表示,未来不排除与中国的大公司有股权方面的合作,但麦德龙一定会继续留在中国市场。
零售变局
继家乐福卖身苏宁之后,外资零售业洗牌趋势未变。一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家乐福卖身苏宁之后,大家都在等待麦德龙的消息。从Tesco卖身华润到如今的家乐福中国卖身,外资撤出成为商超零售近年来的主题。”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裴亮指出过去十年,实体零售业的主要成本(房租、人工、水电)持续上升,占销售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4.5%上升到2018年的8.9%,增长了近一倍。其中,房租占比上涨了85%,人工成本上涨了147%。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房租上涨幅度有所趋缓,人工成本还在上行区间。经营成本的持续上升,零售业投资回报率的下行压力越来越大。
中国零售业充满创新的活力。但毋庸置疑,过去十年,零售业也遭遇了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困难和挑战。今天,流量平台和社交平台成了引领零售创新的主角,资本成了零售格局的主导,零售业进入了一个“旧模式亟待转型,新模式尚未成型”的发展期,实体零售和所谓的“新零售”,投资收益都差强人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