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救世!肿瘤或将被遏制,投完医药就完了?要落地!
作者:牧晓 栏目:财经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8-04-07 19:29 阅读量:7094
2017年6月22日,由清科集团主办的《2017投资界大健康投资峰会》在上海如期举行,
峰会邀请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健康领域的企业高管与著名机构合伙人共同探讨产业投资趋势,明晰细分行业的发展前景。
可以说,精准医疗是资本的宠儿。资本寒冬时节,精准医疗的热度却一升再升,可见除了“高精尖”的技术原理外,精准医疗仍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本次峰会上,慧渡医疗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杜攀、松禾医疗健康基金董事总经理姜孝明、仙瞳资本执行合伙人刘靖龙、吉凯基因副总裁袁纪军、心安医疗董事长;北大医疗肿瘤医院管理公司总裁张捷发表了他们的意见,其中,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50人论坛(H50)理事、分享投资管理合伙人黄反之为本场圆桌论坛的主持人,以下为现场实录:
精准医疗与医药的前景怎么样?分别有什么发展前景?
黄反之:新药的研发和精准医疗是什么样的关系?
袁纪军:精准医疗现在比较火,从提出精准医疗以后,抗体药物以及大分子药物最近被炒得比较火热。首先,大分子药物的确精准,和小分子药物比起来毒副作用会小很多。第二,抗体可以通过免疫产生抗原,所以国内有很多公司,特别是很小公司愿意自行研发抗体。抗体从目前来看销售量在短时间内不会下降,顶多会下降30%左右。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抗体药物的投资是比较好的选择。
黄反之:请介绍一下液态火碱细分领域最有前景的方向?或者怎么看未来的发展?从投资角度看,我们发现CTC、CTCV的公司同质化比较严重,同时能够将规模做大的非常少,很多都集中在几百万收入的量级,您觉得这主要是因为什么?
杜攀:这几年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公司太多了,大的也有十几家,所以同质化非常严重。我们公司进行了几方面的划分,一个是技术,我们的技术不是简单的做DNA;二是独特的地方,如今药的应用非常广,其中的主要部分是临床实验,我们发现了很广的应用场景。首先药厂不是简单地做基因监测,而是更关心药后面的生物标记物。我们公司人员主要都是药厂出来的,所以我们有背景,这一部分是我们最独特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立足点。现在有很多公司都在做癌症早筛,我倒觉得这个大方向是没错的,但是到目前离实际应用还有些距离,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长期方向做癌症早筛,早期要有自己的应用。目前的问题是现在轻技术很多,但是技术只是针对某一部分病人。因为癌症早筛是对正常人来做的,在有限的医学里找不同的技术是非常大的挑战,目前公司在药厂有大技术的积累,我相信1、2年以后我们能开发出比国内更好的产品。
中国的大公司很多,同质化非常严重,产生了恶性竞争,尤其是医疗这一块儿。大家都在互相竞争、互相压价,质量方面也是鱼龙混杂,这也是为什么医疗这一块儿不是我们的核心。明年、后年再来做高端品牌来打通市场,我相信过几年以后会有大公司脱颖而出。
黄反之:从健康管理的角度来说,目前精准医疗在健康管理领域有哪些应用?是什么样的状态?
张捷:其实精准医疗和肿瘤早筛的应用关系非常密切,精准医疗尤其肿瘤方面体现在早期的筛查、早期定位、早期诊断,并且对后期的治疗,精准用药、早期治疗、细胞靶向治疗都属于肿瘤领域。所以在整个肿瘤的早筛阶段真正的标准离不开传统医学、传统影像学和病理学。其实肿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晚期发现。中国是肿瘤高发的国家,也是肺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并且胃癌发病率也排前三,而我们的特点是在没有症状的时候不去做检查,等到有了问题再去检查很可能就已经到了晚期。除了传统手段以外,精准医疗的领域能够帮助患者断定家族肿瘤史,遗传性肿瘤疾病可能性,精准医疗可以大大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预警。早期发现肿瘤是可以根除的,经过现在先进的医疗手段,可以把肿瘤的发病风险降到最低。
从投资人的角度看,精准医疗面临着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
黄反之: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精准医疗,会看好哪些细分领域?是如何进行布局的?
刘靖龙:如果要谈精准预防和预精准诊断领域,应该把个性化跟精准做区别,比如家族遗传史、肿瘤的基因是个性化,在临床上并不精准,所以在临床上的准确性是不够的。精准的诊断性这一块儿,几方面还有机会,一个是精准的用药和精准药物开发,因为技术门槛高,并且有机会深度合作。另外我们也关注医学人工智能在精准化上提升的机会。
黄反之:在精准医疗领域上下游产业如何整合,有哪些整合的机会?另外应该如何去看这样并购的标的?
姜孝明:我早期参与了很多制药相关企业的并购工作,目前主要看前端的监测、延伸至细胞领域,再到治疗。同时对跨境细胞的治疗也有相应研究。我相信各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模型,如果合伙人对哪些方面感兴趣,研究小组会搭建相关模型进行研究,然后再找出感兴趣的方向。我们前期都是这样研究的。同时,目前这个行业确实有些过热了。打个比方,IBD(传染性法氏囊病)这个领域相应的上市公司有20多家,相关的企业也有1000多家,如何去找标的还是很难的一件事,但你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规模也不大,包括营收净利润比药厂比还差的很远,未来在渠道方面整合非常关键。
另外我们找了很多科学家去投,有的时候有满腔热血期待产品的一步一步落地。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几家能够达到FDA欧盟标准的,虽然化药厂很多,但是达到FDA欧盟标准的细胞厂、抗体厂是少之又少的,这是投资人未来要关注的。
黄反之:生物大数据和精准医疗是什么关系?精准医疗能走多远?
袁纪军:从生物数据来看,现在做药方面工作的很多,同质化很严重。但是怎么样才能跟别人有差异化?我们提出的新药研发模式——ME-ONLY就是差异化的话题。我觉得中国真正能够把握的是临床资源,国内有很多肿瘤病人,后期的数据巨大。同时亚洲人、欧洲人在生活习惯上的基因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癌症的发病率上也有差别。比如欧美的乳腺癌发病率高,中国的是肝癌、胃癌、鼻炎癌。所谓的ME-ONLY是真正中国肿瘤病人去做的治疗,ME-ONLY是中国的制药企业可以区分与欧美国家特点的途径。
黄反之:大数据是否是精准医疗发展的瓶颈?大数据和精准医疗是什么样的关系?
杜攀:大数据在近几年非常热,大部分都讲的比较空洞。而我们也处于研究过程,中西方人群的个性化就是数据。目前,我们公司的主要方向是通过与药厂的合作拿到很多、很精准的数据,从数据可以进行差异人群的分析,这一块儿有很大的前景,可以帮助我们推进精准医疗、精准药物的研发。现在大部分公司做的都是精准诊断,但是对于医生来说,经常拿到报告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他们缺乏通过大数据把分析的结果和病人的信息连接在一起,再通过以前类似NCCN把信息给整合在一起,让医生很容易能够理解。我们目前主要针对制药公司,目标是通过与制药公司的合作,会对大数据的信息进行整合,便能对病人的信息进行清晰的了解,明年在医生这一块儿也会推出类似的产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