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热线 | 助力西部开发,关注西部民生! |
adtop
adtop01
当前位置: 西部热线 > 财经

机器“四大家族”迎来中国挑战者

作者:文辉    栏目:财经    来源:搜狐    发布时间:2017-12-16 16:44   阅读量:15303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中彬 在“机器换人”的浪潮中,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一片欣欣向荣,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作为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国自然也不另外。

但在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国外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中国公司只是边缘角色。技术能力短板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仍然处于落后地位。国内许多机器人领域的公司都试图成为这一现状的挑战者,2014年成立的上海节卡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节卡)也是其中之一。

节卡此前已获得了和君资本1500万元的A轮投资。在看到了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协作机器人这一当前新兴细分市场的机会后,依托国内专业机器人研究机构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技术能力,不久前,节卡正式推出了最新的一款小助系列协作机器人,希望借此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巨头实现错位竞争。

协作机器人的机会

“在传统的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企业几乎不具有任何优势。中国企业的技术能力薄弱,市场上绝大部分参与者都是以集成为主,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全部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节卡创始人李明洋称。

李明洋所指的正是眼下火热的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毫无疑问,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业最具代表性的装备产业,在各国发展均受到重视,全球工业机器人近年来销量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

通过统计数字可以窥视到这一市场的勃勃生机。据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约29万台,同比增长14%。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9万台,同比增长31%。预计未来十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2%左右。

但面对这样一个市场,中国企业在其中作为的空间却并不大。在世界工业机器人业界中,以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最为著名,它们也被称之为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在中国市场,它们同样也是举足轻重,几乎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阶领域。

李明洋称,由于它们掌握了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以至于同样的产品,它们会以高出国外价格数倍的价格卖给中国厂商,而中国厂商也只能无奈接受。

李明洋也是从事智能装备集成业务的代表之一,但尽管技术差距巨大,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巨大市场机会依旧让他异常兴奋。三年前,当协作机器人概念开始出现时,李明洋认为看到了机会。

协作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安全的与人类进行直接交互的机器人。一般来说,与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协作机器人的操作相对较为简单,价格上也比传统工业机器人“亲民”的多。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不同,协作机器人在个体大小上就跟它不在一个档次。为了达到“协作”的目的,机器人与人类之间的工作距离就不能太远,因而,协作机器人尺寸都是偏小的,甚至可以直接放置在正常工作台。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一个新兴的细分领域,由于协作机器人在使用时具有灵活性更强、门槛相对更低、性能价格比更高等特点,这一新兴的细分市场被认为潜力巨大。

据美国市场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一份《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行情和当前发展状况》最新研究报告,2015年至2020年期间,协作机器人行业有望增长10倍,从2015年的接近9500万美元升值2020年的超过10亿美元。而且,不单单是ABI,据巴克莱银行的分析师估计,到2025年,全球协作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从去年的1.16亿美元增至115亿美元,这将大致等同于目前整个工业机器人市场的规模。“在传统工业机器人领域,我们的机会太有限了,国外企业几乎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在协作机器人市场,大家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甚至看到了超越‘四大家族’的机会。”李明洋称。

李明洋相信,协作机器人市场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自动化的需求。以中国为例,中国数千万的中小企业都在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自动化浪潮来袭的考验,而低成本、低门槛的协作机器人显得颇有吸引力。

同一起跑线的竞争

虽然机器人“四大家族”也在协作机器人领域有所涉猎,但其重视程度并不如对待传统工业机器人那般,技术能力也并不具有领先优势。“协作机器人领域我们和国际巨头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完全有能力打破国外公司的技术垄断。”李明洋称。

2014年,当节卡应运而生时,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李明洋找到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机器人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已有38年历史,是我国最早从事机器人技术研发的专业机构之一,技术能力雄厚。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朱向阳是我国机器人领域的知名学者。

在李明洋等人的努力下,随后,节卡与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了联合智能装备研究中心,进行机器人本体核心技术的前沿研发。而朱向阳也成为了节卡聘请的科学顾问团队中的首席科学家。在具体合作过程中,节卡与交大的校企联合研发中心负责样机等原理性研发,节卡企业自身研发中心负责样机到商品的市场化工业化研发。

经过三年时间的研发和调试,节卡的协作型六轴机器人不久前正式发布。这款名为小助的机器人,使用了一体化关节技术,对电机、减速器、驱控板等进行了整体优化,减小了机器人本体自重,7Kg载重规格的协作机器人自重也仅为21Kg。节卡对其定位是给众多生产、加工行业提供通用的技术和产品,再结合不同产业的特性进行适配,满足各类企业不同的生产场景。“对于乳品行业,我们的一台小助协作机器人可替代6名工人。对于化纤行业,则可替代近20名人力。因此用户可在半年至一年间收回机器人本体的投入成本。”李明洋称。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使用门槛高一直是工业机器人产业中都还没有来得及正视的问题。

除了在机器人本体上的技术突破外,节卡也试图在小助机器人身上加入一些互联网思维,它希望通过无门槛、傻瓜式的操作大大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将机器人市场的用户扩展到更广泛的市场。

李明洋称,小助机器人帮助用户可以轻松的实现对机器人的“傻瓜式”操作。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和调整都需要专业编程语言,使用门槛极高。对于一个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说,也需要一定的学习时间才能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效率非常低。为此,节卡专门开发了一套使用模块,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APP/PAD,即可进行编程作业,操作界面更加友好简单。在产品使用的技术壁垒消除之后,众多中小型商家甚至个人或家庭,都能成为小助机器人的用户。

在价格亦是节卡认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进行较量的“武器”之一。李明洋透露,普通工业机器人价格昂贵,通常需要数十万元。小助机器人量产之后,价格将大幅度降低。目前,小助机器人已经在节卡的原有客户群进行推广,这将带来近两百台的订单需求。

比如在乳制品的冷链生产领域,由于产品的品类变化快,通常都是由人工而不是传统工业机器人进行包装。小助机器人适合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场景,可以对夜班工人进行替代。未来,小助机器人还将更大范围地进行市场推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