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僵局一场“蛋糕”与“规则”间的取舍
作者:樊华 栏目:财经 来源:西部热线 发布时间:2016-05-20 12:03 阅读量:17876
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债务僵局至今仍在继续,而它折射出的则是当今经济下行环境下,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表示,在一个市场化很高的国家,债务的刚性兑付势必要被打破,政府无需为企业债务兜底。与此同时,政府也需遵守市场规则,为金融债权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不可助推企业逃避金融债务。尤其在经济下行期,良性互信的银企关系的建立更为关键。
一位熟悉不良资产处置的业内人士表示,地方政府利用租赁的方式将原有企业的资产掏空、注入新的壳企业来助推企业逃避债务并不少见。在他看来,这种行为也难言是错误。他表示,一旦地方企业出现问题,地方政府出于理性考虑,利用新主体去恢复生产、解决员工就业,但不去继承这个债务,这对于地方和企业而言可能是最有效的、最好的方式。但是这种行为对于市场规则是一个破坏,对于自身的信用也是一种损伤。
“这实际反映了地方政府在当地发展和金融、司法环境之间的一种取舍。”他说,“你是要把做大蛋糕优先,还是把切分蛋糕的规则优先?一旦继续生产,甩开债务,就能够保证这个蛋糕越做越大,企业也还能继续创造价值,能够惠及一大部分的利益;但是这同时破坏了原有的规则,暂时的发展一定保证了,但是因为伤害了整体的融资环境,可能会透支未来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经济下行期,银行和企业之间相互不信任的程度在提高,政府应该通过自身公共政策平台的建设,通过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的安排,来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维护整体的诚信环境。他表示,有不少地方政府在化解当地企业债务问题上都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国企研究室主任项安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企业的角度,不能恶意逃废金融机构的债务。特别是国有企业,本来就面临着一些软预算约束,如果再不能强化债权人的债务硬约束的话,那么,来自市场和经营上的压力就难以传递到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经营机制、良性的政企关系、银企关系和政银关系就更难以建立了。
一位银行业人士对记者说,更多风险事件的爆发也提示银行,要抛弃过去的所谓“国企信仰”,以更为理性的方式去判断业务风险,以及防止因过度授信而助推相关风险,吃下自己埋下的苦果。项安波也表示,从银行的角度,在进入经济新常态的转型时期,金融机构面临着更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兼并和破产,怎样去规避和防范风险,落实债权,保障权益,成为当前的工作的重点。(张莫 滕军伟)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